《本草约言》,本草著作,4卷,明·薛己撰于16世纪初。书取简约,故名。本书由《药性本草》和《食物本草》两书组成。
成书背景
薛己在《本草约言》自序中说:“余生也晚,幸秘笈无不发之藏,故余得游息其间,积有年所。时就本草中,辑其日用不可缺者,分为二种,且别以类志约也。”
流传版本
现存明刊本及日本万治三年(1660年)刊本。
作者简介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各科,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正德年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初,为太医院使,后因事告归。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者动辄恣用寒凉之剂克伐生气,对此流弊,薛己提出责疑:“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经旨,致力著述,潜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临证注重脾与肾、命之辨证,治疗用药以温补著称,对后世医家之温养理虚,颇多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
书评、序言
夫人凭车而历坦道,登舟而泛安澜,情与境俱适。逮至临大行,孟门、瞿塘、滟滪则靡不惕然惊而又幅脱焉,辔委焉,橹折而帆破焉,则其呼号必倍。而垂援也必力,何也?安危异也。故古先圣人,惟稷教稼,惟契明伦,而神农氏独于洪荒已前,举凡若草、若木、若虫鱼玉石之类,无不备尝而昭示之,宁舍教养而为此不急之务哉,诚旷观天下业已茹毛饮血,老死不相往来,一切经纶徐听之,异日而独是风者、寒者、暑者、湿者,与夫喜、怒、忧、思、悲、惊、恐者,氓之蚩蚩,何所不有,须臾之间,生死判焉,面得不力为垂援,其如此呼号望救者,何哉?故医之道倍急于教养,而功亦与稷契等。昔人称山中相业,良不诬也。自是陶弘景而后,增补非一,有所谓唐本,蜀本计一十六家,而言亦弥广。余生也晚,幸秘笈无不发之藏,故余得游息其间,积有年所,时就本草中辑其日用不可缺者分为二种,且别以类志,约也。韦编几绝,丹黄斑驳不复识,因思神农生人之泽,昭垂万祀,而全本浩汗难竟,则斯帙也,其径捷,其功逸,其神不劳,寓目之余,条分缕指,无不备具。所谓开卷一读,生气满堂者,其在斯乎,因命曰《约言》。公之海内,庶几案头箧际可披可携,一切苦卷帙之繁者,不至尘封简蠹矣乎。嗣是求之《素问》、《灵枢》诸书,不可谓非登高行远之助云,不然崄巇在前,风波在后,而弃尔,辅舍尔,楫将车被康庄,舟横野渡矣。冀其终逾绝险,转危为安也,有是理哉。今天下司农、司铎,盖不乏人,而神农一任,所系尤急,则翼斯人于不死,而因以仰赞稷契之功,端在是矣。毋曰非博观也,而忽之。
古吴薛己立斋甫题
章节目录
卷之一
草部一百三十四种
卷之二
木部五十六种
果部一十八种
菜部一十二种
米谷部八种
金石部二十五种
人部五种
禽兽部一十二种
虫鱼部一十四种
卷之三
水部三十五种
谷部三十五种
菜部八十七种
果部五十七种
卷之四
禽部三十五种
兽部三十八种
鱼部六十种
味部二十三种
内容简介
《本草约言》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的讨论。次引前贤对于此药的论述,有时也加以一些按语,发表薛立斋本人的用药经验体会。总之,此书主要讨论药性、用药法及药物炮炙。《食物本草》亦2卷,分水部(34种)、谷部(35种)、菜部(87种)、果部(57种)、禽部(56种)、兽部(38种)、鱼部(58种)、味部(23种)等8部,共载品物385种,多为日常食品。各物品均先注出性味功效,次引前人的论述,偶尔记载此物的形态、产地及优劣选择。如“井水”条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河中渗来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成碱,用须煎滚,停顿一时,候碱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则气味俱恶。”“粳米”条也指出此米有早、中、晚三熟,而以白晚米为第一。书中还记载落花生的形态为:“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异常,人所称羡。”(《卷三·果部·落花生》)
影响评价
《本草约言》后2卷收录大多为日常食品,且文字简炼,相当实用,流传颇广。原题明·卢和撰《食物本草》、明·汪颖撰《食物本草》、明·吴禄《食品集》、明·佚名氏撰《食物本草》均系此书的或节略、或补辑、或小作改动的托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