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
汉语成语,拼音是běn lái miàn mù,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
唐·
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宋·
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宋
葛长庚《
满江红(赠豫章尼黄心大师尝为官妓)》:豆蔻丁香,待则甚、如今休也。争知道、本来面目,风光洒洒。底事到头
鸾凤侣,不如躲脱鸳鸯社。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惠能从小听人念诵佛经,心中有所觉悟,就到黄梅县东禅寺投奔禅宗五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被秘密授与祖师衣钵,连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讲佛法。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