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黄会师,1934年10月,第二军团和组建于1933年6月的第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胜利会师,这是中国
红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联合在一起,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于7月21日至22日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印江、沿河、德江等六县,纵横100余公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在黔东的活动,遭到了国民党黔、湘、川军阀部队的围剿。就在木黄这块峡谷地带,贺龙亲率红三军主力和黔东游击队,先后两次击溃和重创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壮大了红军力量,巩固和发展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两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8月,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奉命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西征,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同红三军取得联系,同年10月,在石阡甘溪,突遭到湘、黔、桂敌军24个团的包围,部队被分成三个部分,这三个部队各自为战,突围后分别朝黔东苏区方向前进。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的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之一部首先从甘溪战斗突围后,与军团主力失去了联系,遂决定“先找到贺龙同志率领的部队,然后迅速回头支援红六军团主力”。部队由石阡、江口县境的崇山峻岭间通过,并沿梵净山麓西北前进。10月15日,在黔东苏区的沿河自治县水田坝附近与红三军一部会合。李达见到了贺龙、关向应,即把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中的情况作了汇报。骁勇善战的贺龙得知红六军团的艰难处境后,万分焦急,当即研究了接应的办法,并决定亲自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红六军团。
10月1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主力南下,从沿河水田坝出发,星夜兼程,以9天急行军,绕梵净山东侧,经印江、松桃、江口,抵梵净山南麓,在木根坡与红六军团第五十团会合。随后,两支部队又沿梵净山西侧急进,继续往印江木黄等地寻找红六军团主力。
此时,红六军团主力十八师、军直机关和十七师一部,正转战于石阡、镇远、余庆、施秉一带,与敌周旋。10月10日,红六军团主力到达施秉。10月15日,军团主力在龙塘遭敌截击。10月17日,经与敌拼杀后旋回甘溪,改走小道,在一老猎人的带领下,穿过人迹罕见的涧谷,并于当晚通过镇远、石阡封锁线。21日,经甘沟、阴家槽越过苗王坡,到达印江缠溪。10月24日上午11时,红六军团主力经新业落坳抵达木黄,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主力胜利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一次胜利的会师,团结的会师,是中国红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结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从此以后,两军团再也没有分开过,为完成新的更大的政治、军事任务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1982年8月,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为木黄会师题词:“二六军团,历尽艰险。木黄会师,三军欢唱。八千健儿,挥戈东向。沅澧汹涌,狂飙燎原。赤区重建,湘鄂川黔。抚今追昔,怀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