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
木麻黄科木麻黄属植物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是木麻黄科木麻黄属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暗褐色,狭长形条片状脱落;小枝细长,为灰绿色;花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蕊黄褐色,雌蕊紫红色;果序为椭圆形球果状。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30m,大树根部无萌蘖;树干通直,直径达70cm;树冠狭长圆锥形;树皮在幼树上的赭红色,较薄,皮孔密集排列为条状或块状,老树的树皮粗糙,深褐色,不规则纵裂,内皮深红色;枝红褐色,有密集的节;最末次分出的小枝灰绿色,纤细,直径0.8-0.9mm,长10-27cm,常柔软下垂,具7-8条沟槽及棱,初时被短柔毛,渐变无毛或仅在沟槽内略有毛,节间长(2.5-)4-9mm,节脆易抽离。
鳞片状叶每轮通常7枚,少为6或8枚,披针形或三角形,长1-3mm,紧贴。
花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几无总花梗,棒状圆柱形,长1-4cm,有覆瓦状排列、被白色柔毛的苞片;小苞片具缘毛;花被片2;花丝长2-2.5mm,花药两端深凹入;雌花序通常顶生于近枝顶的侧生短枝上。
球果状果序椭圆形,长1.5-2.5cm,直径1.2-1.5cm,两端近截平或钝,幼嫩时外被灰绿色或黄褐色茸毛,成长时毛常脱落;小苞片变木质,阔卵形,顶端略钝或急尖,背无隆起的棱脊;小坚果连翅长4-7mm,宽2-3mm。花期4-5月,果期7-10月。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木麻黄在澳大利亚原产地平均最高温度为35-37℃,平均最低温度为2-5℃。中国适生的气候条件,只要年活动积温在7000℃以上,绝对最低温度在0℃以上均能生长。耐干旱、抗风固沙、抗沙埋和耐盐碱。
木麻黄是强阳性树种,生长期间喜高温多湿。适生于海岸的疏松沙地,在离海较远的酸性土壤亦能生长良好,尤其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冲积土上更为繁茂。土壤以中性或微碱性最为适宜,而在黏重土壤上则生长不良。
分布范围
木麻黄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的热带和暖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木麻黄在美洲热带地区、非洲地区和亚洲东南部沿海地区均有栽植;中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沿海等地区有栽培。
繁殖方法
木麻黄繁殖以播种与扦插繁殖为主。
自然繁殖
木麻黄植物多为雌雄异株,也有雌雄同株的。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1~2月生长停顿,3~4月开始生长,6~9月生长最快,10~11月生长下降,11~12月生长缓慢。
一般木麻黄幼年就可开花结实,以后多年出产优质种子。种子发芽与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有关,其中以温度为主。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木麻黄种可在2~7天内萌发。每一颗种子都有其发芽的最佳温度。但是大部分种子发芽的最佳温度集中在20~30摄氏度。木麻黄寿命较短,30—50年左右生长即行衰退。
人工繁殖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繁育木麻黄的主要手段之一。方法是利用1~3个月生幼嫩枝条作为穗条,进行水培或土壤培养,使其生根成苗。木麻黄枝条幼化是扦插生根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主要方式有人工林中优树基部截干、环割或半环割、采穗圃的逐年或隔年更新等。扦插繁殖分为水培法和土培法(又称沙培)。
微繁殖:木麻黄植物微繁殖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或纯培养技术来繁殖木麻黄,用于微繁殖的材料通常是木麻黄的幼嫩组织。
嫁接繁殖:嫁接是解决木麻黄选育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通过嫁接繁殖,能够保持树的优良特性,提早开花结实 。木麻黄嫁接主要采用“髓心形成接触法”。木麻黄的接穗是在优树树冠外围的枝条中,选取长约10~15厘米、粗约0.2~0.4厘米、顶芽完整健壮的枝。砧木是选用一年生的健壮杯苗,集中成畦排列在苗圃地上。也可选取健壮的一年生幼林植株作为砧木。
栽培技术
采种
4-5月开花,9-10月大量果熟,应及时采种。但有的地区木麻黄1年开花2次:3-4月开花,8-9月果熟;6-8月开花,11-12月果熟。以第1次花果最多。当果实呈青黄色,鳞片坚硬刺手,顶端微有裂口即可采集。种子每公斤约有70万粒,发芽率为15-20%。
育苗
圃地应选背风、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幼苗抗寒力弱,宜开春回暖后播种。撒播或条播,每亩播种量为4-5公斤。播后7-10天即发芽,2个月左右,苗高15cm时,即可分床,或移植入营养杯或营养篮育苗。营养土为沙土混合畜粪、草木灰、火烧土、磷肥等拌成。营养篮用竹篾编成,高20cm,直径12-15cm;营养杯高15cm,直径10cm大小。苗期注意水肥管理。当年秋季苗高50-70cm,或翌年春季或雨期,苗高1-1.5m时即可造林。
造林
中国粤西和海南岛一般在秋雨季节定植,而福建沿海沙地则多在夏初雨季造林,也有春雨期栽植的。广东阳江等地用营养杯或营养篮育苗于8-9月造林,成活率达97%,枯梢率仅18%,而同期用裸根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仅52%,枯梢率达90%。造林密度,如在海岸前沿沙地营造防护林带,宽约20-30m,每亩宜栽植667株,株行距为1×1m。在林带后面造林,以生产木材和树皮为主,株行距离宜用1.5-2m。用裸根苗定植时,如在半流动沙地上,其植穴内应放碎块的海泥、塘泥或较肥沃的细土,拌细沙均匀后定植。如在冲风流动较大的沙地造林,起苗时每株要带宿土1-1.5公斤栽植。
抚育
木麻黄栽后未成活前如遇连续晴天,要浇水,保持表土湿润。在杂草较多的地区,应适当除草松土。大风或台风之后应进行海岸沙地的幼林检查,将吹斜植株扶正,用土把裸露树根覆盖好。木麻黄栽植后不要打枝,幼林郁闭后可适当整枝间伐。人工整枝高度为树高的30-50%。若生产坑木为目的,以10年左右为轮伐期较适宜,这期间可疏伐1、2次,每亩主伐前保留65-100株。若生产枕木和桥梁用材等,采伐期20-25年为宜,疏伐2、3次,每亩最后仍保留45株左右。疏伐的产品还可作小径材及燃料材。
病虫防治
病害
中国沿海地区的木麻黄,每当遭到强台风袭击后,造成许多损伤,抗病能力减弱,造成青枯病菌侵染的条件。植株感病后,枯梢多,小枝呈黄绿色而雕落;根系腐烂变黑,有水渍臭味,横切后不久即有乳白色或褐黄色粘液溢出,继而全株枯萎致死。重病株树干上有黑褐色条斑,木质部变褐色。苗木感病迅速枯死。应选好圃地,避免选用种过茄科作物和花生等土地育苗,分床苗、出圃苗进行严格检疫,病苗加以烧毁。林分严重病株,及时清除,连根烧毁,清出隔离带,翻硒土壤,以消灭病源。加强苗木和林木抚育管理,增强抗病能力,选育抗病良种,减少此类病害。
肿枝病
患病的植株中上部小枝呈浅绿、黄绿或红褐色,肿大,水渍状,稍透明,有咸涩味。以后肿枝皱缩,枯梢,严重的病株根系变黑,皮层腐烂,小枝脱落而枯死。应避免选用低洼积水地或常被海潮浸淹的地方育苗、造林,苗圃发病应多淋灌清水。造林地应尽可能排除积水,起垄植树。
虫害
龙眼蚁天社蛾
从春季到10月份均有幼虫为害,11月份虫渐少。此虫可吐丝随风传播,严重时可将小枝啃食殆尽。可用人工摘除虫苞;引进和保护小茧蜂、姬蜂等天敌;灯火诱杀成虫;喷洒90%敌百虫1500倍液,或50%马拉松2000倍液。
5月中旬,成虫产卵于1m以下树干基部,6月上旬孵化,初在韧皮部蛀道取食,稍大钻入木质部,从蛀洞中经常排出木屑与褐色排泄物,为害严重时,植株死亡。可于日出前,露水未干,戍虫多集中于树梢时,轻击即落,收集消灭,晴天中午成虫在树干基部产卵,易于捕杀。根据幼虫排泄物的位置,容易掏出幼虫加以消灭。在幼虫盛发期可在侵蛀部位注射40%乐果乳剂或辛硫磷400-800倍液或敌敌畏300倍液;也可用6%六六六粉加些泥土作成毒泥团,堵塞蛀孔, 或用棉花蘸敌敌畏(1:10)塞入蛀孔,外用黄泥封住洞口,均有效果。
若虫在枝干上吸取树液,严重引起树枝枯萎,为害期间被害枝条满布白粉,极易识别,同时分泌蜜露,引起烟煤病。这时引进大红瓢虫和澳洲瓢虫进行生物防冶,效果很好。适当整枝,使通风透光,以造成不适宜吹绵蚧繁殖的环境。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木麻黄生命力极强,根系发达,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木麻黄对防台风和海啸危害,防海浪侵蚀、固沙,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对贫瘠的沿海沙地和严重退化的土壤改良等均有重要作用,特别在沿海前缘沙质地带仍无其它树种可替代。木麻黄防护林带能够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与各种有害气体并且释放出氧气,有效地改善沿海的空气质量。沿海木麻黄还对气温和地温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所以沿海木麻黄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木麻黄还具有水源涵养功能,木麻黄防护林可截留降水从而涵养水源。
经济价值
木麻黄其木材坚重,但在南方易受虫蛀,有变形、开裂等缺点,经防腐防虫处理后,可作枕木、船底板及建筑用材。幼嫩枝叶可为牲畜饲料。其树皮含单宁可用于栲胶工业原料。木麻黄枝叶可供家畜饲料,种子可作为鸡的饲料。对农作物(例如大麦等作物)可提高作物品质,具有明显的增产效益。
观赏价值
木麻黄树干通直,苍劲挺拔,与松树盆景颇为相似,但叶片较为稀疏,略显单薄,却另有一番风味。修剪造型得当的木麻黄盆景,其观赏价值并不逊于松树,是东南亚国家盆景制作中优良的材料。
药用价值
木麻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疝气,寒湿泄泻,小便不利,脚气肿等。在《海洋中药学》一书中记录,木麻黄可宣肺止咳、行气止痛、温中止泻。《中华本草》中也记载木麻黄幼嫩枝叶或树皮可入药,性温;宣肺止咳,行气止痛,温中止泻,利湿。还可作为医药上收敛剂。对木麻黄的成分研究发现,木麻黄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好。
参考资料
木麻黄.中国自然标本馆.
木麻黄 .植物智.2013-12-0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4 22:1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