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舞,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传统舞蹈,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木犀舞”是苍梧县沙头镇沙头村(旧街)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的是古代岭南先民从渔猎生活过渡到农耕社会的初期,人类与大自然搏斗,战胜和驯服野兽的情节。
历史渊源
古时候,岭南的先民从漫长的渔猎生活中慢慢学会栽植耕种,逐步有了成畦成垄的植物和庄稼。可是,大自然中,有许多野兽经常出没残踏作物或与人类争抢劳动果实。
相传,有一庞大的独角野兽常常从森林窜出田野践踏庄稼。人们见到这种高大凶猛的怪物,无不感到害怕,多数人不敢到田间耕种,各处农家都得不到安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一位武艺高强的青年后生决心要为民除害,便到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观察,寻求降服它的办法。
一次,青年后生正在山边田庄详细观察辨认野兽的足迹,恰遇野兽从山中窜出来,在猝不及防之时,野兽向他扑了过来,青年即与野兽展开猛烈的搏斗,野兽性凶力猛,青年巧妙地不与其力斗,而用智与它周旋,待野兽筋疲力尽时,巧用武力将其制服,并用绳索将它捆绑起来拉回家中慢慢驯教。
凶猛怪兽被青年后生驯服,三村六寨的农人得以安宁耕种,人们无不欢天喜地。为了犒劳该后生,众人特地联欢设宴庆祝,并召集三村六垌的男女老少开篝火晚会。在篝火中,青年后生神采奕奕地带着被驯服的野兽上场,声言此兽鼻端长角,形似犀牛,它来自大森林,可称木犀,言毕即指挥木犀表演各种动作,晚会尽情欢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降兽英雄,每年秋收后,召开庆丰收晚会,便仿制木犀道具,进行降兽表演,增进欢乐气氛。
基本内容
木犀舞由三人合演,两人演木犀,另一人手持棍捧扮演降兽英雄。道具为木制木犀头,身段以黄洋麻编织,构成皮与毛的外观印象。出场前配以三声响鼓,表示木犀从睡梦中醒来,接着,一阵轻盈慢拍的鼓点,木犀踩着鼓点,眨眼、呵欠、度步、搔痒,一副拂去梦幻展开生活的样子。转了一两圈之后,鼓点紧慢结合,表现木犀出现肚饿感,要出山觅食了。转来舞去,跳到舞台中央事先准备的木台上,四处寻觅。突然,三声重鼓,惊遇猎人。接着一轮紧鼓扑向猎人,猎人挥起武器与之搏斗,这时,便是紧锣密鼓,将剧情推向高潮。猎人跳上窜下,多次避开木犀的凶猛冲扑,经过数轮的周旋,木犀慢慢筋疲力倦了,猎人趁机抡起武器将它打晕,最后,骑到它的背上,表示已经将木犀降服。整场表演配以大锣大鼓、八音唢呐等乐器,使场面气氛热烈、跳荡,表演极为生动、活泼、逼真,深受观众欢迎与喜爱,使该节目数百年延绵流传至今,并在桂东、粤西地区名声远播。木犀舞要求表演者具备较好的武术功夫,无论是演降兽英雄还是演木犀,都必须有武术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演得活泼、逼真、生动。沙头旧街木犀表演队在传承这一节目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有些角色还是父子翁孙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