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拼音:jī、q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日其声;或从月其声。期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会合,一说指约定的时间,读qī。“周期”的“期”与“期会”之“期”实际上是同源关系,表示“会合”之义。所以满一年、一月、一日等都可以称为“期(jī)”。“期”又引申表示邀约、约定,引申为期望、祈求。因为百岁老人的生活起居期待别人照顾,故古时称百岁老人为“期颐”。“期”又引申为期限,由期限引申指分期的刊物或其他事物。
文字源流
形声字。“期”字金文写作图A、图1、图5等形体,都是以“
日”表意(表示时间)、以“
其”表音的上下结构的形声字,所不同的是图A“日”在上,图1“日”在下罢了。之所以会有上下倒首的现象,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域不同语、地不同文,文字异常混乱,同一个字,偏旁部首的位置往往不固定,字形出现很多异体;所以图A、图1的“日”旁有在上的、有在下的、还有“几”下(图2)或“丌(jī)”下(图3、4)从“日”的古文异体“期”字。“几”和“丌”都是声旁。而“期”字发展到图5“吴王光鉴”里的字形时,字的表意部分放到“其”的右方,并且不以“日”作意符,而以“月”作意符了。“月”也是表示时间的符号。期字的本义,是约定或约定的日期。“月”是形旁,“其”是声旁。月有阴晴圆缺,古人观察月亮以判断、计算时间,所以当约定的日期讲的“期”字也可以用“月”作形旁。但这一从“月”形体却从此以后固定了下来。这形声字以上面图5的金文为本,发展为图7的小篆,并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而为汉隶(图11-14)和楷书。
“期”指约定的时期,引申之,约定日子,也叫期,这是动词了。《诗经·
鄘风·桑中》一诗中,一位男子自述一位女子同他幽会,说那女子“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期就是约会的意思。现代汉语也常说“不期而遇”,指意外相遇。由约会的意义再引申,就有等候盼望所约的人,也就是等待、希望的意思了,如期待。期望是对未来的事物和人有所希望和等待,常说“不辜负某人的期望”。文言有“不期然而然”语,又说成“不期而然”,指没料到如此而竟然如此。
由日期引申,一段时间也叫期。如:学期,假期,潜伏期,等等。期还用作量词,用于分期的事物,如学习班、刊物都论期。
“周期”的“期”与“期会”之“期”实际上是同源关系,表示“会合”之义。所以满一年、一月、一日等都可以称为“期(jī)”。一周年、一整月就称为“期年”“期月”,如《左传·襄公九年》:“行之期年。”也就是说,施行了一周年。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月部】渠之切(qī)
会也,从月其声。
𣅆,古文期从日、丌。
说文解字注
“会也”注:会者,合也。期者,要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叚借为期年、期月字,其本字作稘,期行而稘废矣。《周礼·质人》《士虞礼》古文期年字作“基”。
“从月”注:月犹时也,要约必言其时。
“其声”注:渠之切,一部。
“𣅆,古文期从日丌”注:日犹时也,丌声。
广韵
渠之切,平之群 ‖ 其声之部(qí,今读qī)
期,期信也。会也。限也。要也。又姓,《风俗通》有期思国。又汉复姓,二氏。后汉梁鸿改姓运期氏。古仙人有安期生。贾执《英贤传》云:“今琅邪人。”
居之切,平之见 ‖ 其声之部(jī)
朞,周年。又复时也。
康熙字典
【辰集上】【月部】期;部外笔画:8
古文:𣅆、𠔸
《唐韵》《集韵》《韵会》并渠之切,音其。《说文》:会也。《易·归妹》:归妹愆期。
又《书·大禹谟》:耄期倦于勤。《礼·曲礼》:百年曰期颐。注:期,犹要也。
又《书·大禹谟》:期于予治。传:期,当也,当于治体。
又《前汉·路温舒传》:刻木为吏,期不对。
注:期,必也。又《庄子·庚桑楚》:志乎期费。注:期,卒也。费,耗也。
又《庄子·寓言篇》: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注:期,待也。又《玉篇》:时也,契约也。《广韵》:信也,限也。
又《尔雅·释宫》:八达谓之崇期。注:四道交出。
又口吃。《史记·周昌传》:臣期期知其不可。
又《集韵》居之切,音姬。朞,亦书作期。《易·系辞》: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又《左传·昭二十三年》:叔孙旦而立期焉。注:从旦至莫为期。《释文》:期,本又作朞。
又《韵补》叶渠尤切。班婕妤《自悼赋》:奉供养於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埽於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又叶巨椅切。《汉淳于长夏承碑》:於穆皇祖,天挺应期。佐时理物,绍从先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为“时期”之“期”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