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军庄镇东阳坨村。始建于明朝,清代重修。庵临街而建,坐北朝南,有两层殿宇,前殿为山门殿,属硬山调大脊式建筑。正脊用灰砖砌筑,雕刻出“大鹏金翅鸟”以及花卉的装饰。大脊两端为黄色琉璃吻兽,为明代的原物,尾部高卷,上唇较长,造型生动。正殿为释迦佛殿,殿堂古朴庄严,正脊吻兽颇具地方建筑特色,顶覆石望板,灰筒子瓦,檐下的飞檩遒劲有力。东、西厢各有配殿三间,形成一严谨的院落。附近古迹众多。东有思汉岭,传说汉代苏武出使匈奴从此经过,故而得名。东南香峪山有清代饶余郡王的家族墓地。
军庄村北有将军山,明嘉靖三十年(1551)曾在此建造两处兵营堡垒,至今城墙堡垒仍清晰可见。西北的
灰峪村有一山洞,名“
仙人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口因附近石灰窑的渣土堆积,仅剩下高约0.5米、长约2米的一道缝隙,伏身而入,里面仿佛一座大厅,洞壁上残存古人题词墨迹。
明末清初发生兵变,南天寺松影和尚,为避兵灾,携带文物隐居于
莲湖乡瓦屑坝村紫金岗上。因见此地风景幽雅,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即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开山结庐奉地藏王菩萨于此。故名“朝阳庵”。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
“文革”时虽遭毁坏,但香火始终不断,隐居到北面的国家山上的紫竹林中传承到二十世纪末。1997年,在张彩凤居士和释慧慈法师的带领下,四众弟子、善男信女踊跃发心,将朝阳庵修葺一新,成为具有古香古色的佛教活动场所。现今的朝阳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每年香客络绎不绝,被称为
鄱阳最具规模的二堂寺院。
院内石碑为提供线索:“朝阳庵,始建于明,重建于晚清……院内有松一株,虬枝横出,蟠绕空际,遮阴半亩,俗称‘蟠龙松’,为蓟郡之奇观,京津之佳境,自昔迄今,松依庵存,庵因松显……”
院内原有两座大殿,前供观音,后供佛,但因“文革”时毁坏其中一座(此段历史不详),后重修大殿西移十米,南移十八米。庵前修两座井亭,两眼井有龙眼之象征。但位于东方的井亭已经因为失火而烧的半毁,现在两井尚存,但已枯竭。
院内有一古松,树龄635年,谓之“蟠龙松”,已入“中华古树名数”之列。其长势奇特,干高不足2米,干围2至3米,树冠呈伞状,现生长良好,庇荫半亩有余,主侧枝蜷曲盘结,状似虬龙横出,腾飞空际,堪称古树奇观,天津佳景。相传,乾隆皇帝曾赐为“蟠龙松”。此松也有“神州第一松”的美誉。
朝阳庵,坐落安徽省望江县香茗山南麓,码头乡和麦元乡交界地境。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明嘉靖年间知县文阶为缅怀梅福、罗隐两隐士建立。”后遭兵乱破坏,清代复修。现仅存庵堂主体,分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深25米,宽36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四周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县“五·七”大学和
教师进修学校曾一度设此。1986年8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