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
朝戈金,1958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族,籍贯内蒙古巴林右旗,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北方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1958年8月,朝戈金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布日都公社两面井大队作插队知青。
1978年—1986年,先后获得内蒙古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任内蒙古大学助教。
1986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历任编辑、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
1995年—199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
1997年—200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获得民俗学博士学位。
2001年—2002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4年,入选“中国蒙古学年度人物”;同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8年,获评为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学者。
2020年,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23年2月,获聘为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并任中国北方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朝戈金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偏重史诗学)、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
截至2023年2月,朝戈金已有著作、论文、编著、译著、译文等100余种,并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蒙古、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以多种文字发表。
截至2023年2月,朝戈金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佛大学、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希腊科学院、土耳其海峡大学、蒙古国科学院等国际讲坛发表专题报告数十次,也投身中国国内公益性讲座活动,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江南东吴讲坛、四川金沙讲坛等。
人才培养
朝戈金在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民俗学”专题讲座中对青年研究生提出了建议:第一,要认识到从事学术工作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工作,要领悟学术的相通之处;第二,只要学术工作做得出色,就不怕没有工作机会。青年人要有个人的鲜明特点,能对自己精准定位;第三,人文学术多个领域是相通的,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争取做到进入任何一个圈子,都能够不说外行话;第四,要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学习不能太过功利化。
朝戈金与巴莫曲布嫫、尹虎彬合作编著了教材书章《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朝戈金的父亲布林贝赫是大学文学系教师,也是诗人,家中所藏中外名诗甚多。“文革”开始那一年,朝戈金刚上完小学一年级。由于布林贝赫被打倒和批斗,朝戈金也一度被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孤立,只好蜷缩在家,读书打发时光,就这样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人物评价
“朝戈金是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民族文学网评)
“作为领军学者,朝戈金在引领、传播、构建中国口头传统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积极倡导大数据创新理念,对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有着深刻见解。”(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朝戈金是有着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时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雅丽评)
“朝戈金是中国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网评)
参考资料
朝戈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数据库.
朝戈金:《史诗学论集》.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0:5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