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宗桥(Chaozong Bridge),又称沙河北大桥,位于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昌平路141号,与安济桥相对,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是京城北部最大的连拱石桥,与
卢沟桥、
永通桥、马驹桥、安济桥合称为“拱卫京师五大桥梁”。
历史沿革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
明英宗诏命工部右侍郎
王永寿拆掉南北沙河上的木桥建石桥,于南北沙河上各营建石桥一座,南曰安济,北曰朝宗。
明景泰七年(1456年),朝宗桥修缮。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朝宗桥修缮。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朝宗桥修缮。
明万历三年(1575年),朝宗桥修缮。
明万历四年(1576年),朝宗桥部分结构被水冲断,修缮后将石拱碹改为砖拱碹。
民国四年(1915年),朝宗桥修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进攻北平,朝宗桥遭炮轰,桥体留有痕迹。
1953年,朝宗桥修缮,并在条石桥面上铺筑沥青路面。
20世纪80年代,为防止机动车撞损朝宗桥桥栏的事故再次发生,昌平公路分局在行车道两侧设置260米长的隔离墩。
1989年,朝宗桥修缮,并进行保护性加固,在砖拱碹的外面加喷混凝土层。
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文旅局对朝宗桥进行检查评估,研究显示朝宗桥总体风险级别很低、总体保护情况较好。同年9月,昌平公路分局为朝宗桥更换橡胶沥青防水层,并实施1690平方米的沥青混凝土铺装。同年,在朝宗桥周围安装摄像头,由沙河镇人民政府对朝宗桥各个点位实施24小时监控。
建筑格局
朝宗桥全部用花岗石砌筑而成,全长130米,宽13.3米,中孔高7.5米,七孔连拱结构,中孔最大,两侧桥孔依次减小。中孔拱券券脸石正中雕刻有镇水兽。桥上两侧有实心护栏,上雕海棠纹饰,共有石栏柱53对,石栏板52副。桥头云堆抱鼓石。桥下两端建有石砌驳岸,上有伏卧镇水兽。为了减少水流对桥体的冲击,在桥西侧修有斩龙剑。
文物遗存
朝宗桥北端存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立的御制“朝宗桥”石碑,是一座汉白玉螭首方碑,高4.08米,宽1.1米,阴阳碑额俱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有双沟馆阁体“朝宗桥”三字。
历史文化
据传,当初修建南北沙河两座大桥的人是赵朝宗和另一个奸臣,奸臣偷工减料,南大桥很快就成了,皇帝犒赏了奸臣并询问北大桥进度,奸臣说:“赵朝宗只知吃喝玩乐、无心做工。皇帝愤怒的差太监去查看,忙于修桥的赵朝宗无暇接待太监,而奸臣阿谀奉承,还用银子贿赂太监。太监回宫便说了一堆赵朝宗的坏话。后来,皇上质问赵朝宗为何这么慢,赵朝宗说:“微臣只知修桥,不知为何南大桥这么快就完工。”皇帝又问:“花了多少钱?”赵朝宗呈出银簿,皇帝一看北大桥用的钱竟多了一倍,就下旨斩了赵朝宗。几年后,沙河泛滥,南大桥塌了,北大桥却完好,这时皇帝才惊觉被骗。于是,他下旨斩了太监和奸臣,又命人在北大桥的刻了一座有“朝宗桥”三字的石碑,几百年过去了,朝宗桥依然屹立在那里,而南大桥早已不知去向。
文物价值
朝宗桥是通往京北的咽喉,北控
居庸关、白羊口,东扼
古北口,同时也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朝宗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朝宗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昌平路141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345、670、878、883、889、919、922、945路公交车,在沙河北大桥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距离朝宗桥约11千米,驾车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