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是唐代诗人
杜甫的诗作。此诗写南岳
衡山的景象和作者自己的感悟,描写了山岳之势和神异,并且对祭祀天地之礼加以议论,加入了作者对世事的哀叹和忧郁,在礼赞南岳的同时,突出了其高昂不屈的人格精神,融入了国仇家恨之思。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写得雍容肃穆,情思婉约。
作品原文
望岳
南岳配朱鸟①,秩礼自百王②。
歘吸领地灵③,鸿洞半炎方④。
邦家用祀典⑤,在德非馨香⑥。
巡守何寂寥⑦,有虞今则亡⑧。
洎吾隘世网⑨, 行迈越潇湘⑩。
渴日绝壁出⑪,漾舟清光旁⑫。
祝融五峯尊⑬,峯峯次低昴⑭。
紫盖独不朝⑮, 争长嶫相望⑯。
恭闻魏夫人⑰,羣仙夹翱翔⑱。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⑲,未暇杖崇冈⑳。
归来觊命驾㉑,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㉒,曷以赞我皇㉓。
牲璧忍衰俗㉔,神其思降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
②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③歘(xū)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④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⑤邦家:国家。祀典:祭祀的仪礼。
⑥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⑦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⑧有虞(yú):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⑨洎(jì):到,及。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⑩行迈:远行。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⑪渴日:尽日,终日。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⑫漾舟:泛舟。清光:清亮的光辉。
⑬祝融:指祝融山。峯(fēng):即“峰”。
⑭峯峯次低昴(mǎo):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⑮紫盖:指紫盖山。
⑯嶫(yè):高耸。
⑰魏夫人:《神仙通鉴》等载其为晋人,南岳最早的一位女道士,年八十三,东华帝君降授《黄庭内景经》并成丹二剂,于是托剑化形而去,诣上清阙,任为南岳真人紫虚元君,比秩仙公。
⑱羣仙:群仙,众仙。
⑲牵迫:很紧迫。修途:长途。
⑳未暇:没有时间顾及。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㉑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㉒府主:指州郡长官。一说指岳神。
㉓曷(hé)以:怎么能。
㉔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衰俗:衰败的世俗。
白话译文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创作背景
杜甫作有三首《望岳》,写的分别是泰山、华山和衡山。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自长沙乘船赴衡州途中。时杜甫船入衡山县境,望见南岳衡山,于是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深刻描写了山岳之势和神异,并且对祭祀天地之礼加以议论,加入了诗人对世事的哀叹和忧郁。
“南岳配朱鸟”,表面上看只是起兴,因为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唐代统治者认定的南岳真形图也是朱雀,并因此而作为南岳衡山的山徽。而南岳风景“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四旁各展百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第一句就不只是起兴而已,同时也是写实。同样,“鸿洞半炎方”也是虚中有实。鸿洞,弥漫无际之谓。历来,南岳有七十二峰、周遭八百余里之说。说它弥漫了半个南方,固然属于夸张,但这种连延不断的景象却只有站在最高峰顶上才能看到。实际上,这句话与说东岳“齐鲁青未了”,是用同一种手法,表达相同的意思。“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则通过自有虞氏以来历代帝王制定的巡狩南岳的礼仪也久不施行的曲笔,反映了国家处在多事之秋,皇帝无暇顾及。这两句还照应着上文。“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昂。”寥寥十字,把衡岳七十二峰尊卑次第,远近高低,囊括无遗。境界何其阔大、雄奇。此等手笔,非大家不能为之。次低昂”,真是把众峰朝祝融给写活了,使人感觉如在目前。“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一个“独”字,将紫盖峰昂首不屈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写作手法上讲,更收倒绾前文之功,意谓上文之“峯峯”都是朝向祝融。炼字炼到此种程度,何只一字千金,不知省却了庸俗辈多少笔墨。“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小范围的灵动、秀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有时”二字,更给人一种细分时间段的感觉,只有当人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观看某一事物时才能产生此种感觉。“三叹问府主,何以赞我皇。”叹国无仁政,叹世无仁君,叹空有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而没有办法使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牲玉之荐只是沿袭旧俗,决不能换来国家的祥瑞。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神灵只临有德之邦,神灵只近勤政爱民之君。
此诗写得雍容肃穆,情思婉约,与之前的望岳诗有很多相异的地方。诗作起于祀典,结于祀典,但旨归不在祀典。作者在这首诗中主要想表达的宗旨和思想,是效仿尧舜时代施行仁政。诗中无不处处反映出时世的凋敝、国家的衰颓。无奈之下,杜甫也只能向岳神发出“神其思降祥”的祈求了。“诗史”之誉于此可见一斑。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
仇兆鳌:“末以祀岳之意作结,封内山川,府主当祭,问何以仰赞皇猷。其牲壁之荐,忍如衰俗之循行故事,而谓神其降康乎,是当精诚以格之矣。”(《
杜诗详注》)
清·
梁诗正:“华岱二诗,笔意峭拔,各极其变。此诗另辟一格,出以典重。以明德唯馨之意勖励守土,尤有立言之旨,非徒得郊擅登歌气象。”(《
唐宋诗醇》)
清·
沈德潜:“霞光飘渺,气象肃穆。《汉人》《练时日》《帝临》诸章是此诗原本。”(《唐宋诗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
李白并称“
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