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是由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由
董卿担任主持人和制作人。
节目形式
节目背景
《朗读者》自2017年与观众见面,即带动全民朗读热情,成为观众心中的能量补给站,真正实现破圈传播,收获海内外深远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0年,历经两年的蕴藉沉淀,《朗读者第三季》回归。
节目制作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节目特色
《朗读者第一季》以“访谈+朗读+轻解析”为模式,嘉宾围绕当期的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一封家信,甚至一段电影剧本,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
《朗读者第二季》的嘉宾的开合度更大,除了科学家、企业家、文化艺术大家,还会展示更多元领域,有丰富性、稀缺性和代表性的人物;《朗读者第二季》的话题的开合度除了延续每期一个主题词,也会有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如环境保护、器官捐献等话题;《朗读者第二季》突破舞美定式,尝试和动物保护专家的跨时空朗读等形式。
《朗读者第三季》同时打造了“一平方米”和“一万公里”两个新的节目样态:“一平方米”就是朗读亭直播活动,“一万公里”则是节目组将走出演播室,走向更广袤大地,去聆听远方谁在朗读。《一平方米》是《朗读者第三季》“一大两小”内容布局思路下的衍生节目之一,节目以讲述《朗读者》 “一平方米朗读亭”72小时慢直播故事的形式展开,对走进朗读亭的每位“朗读者”共同创造的内容和故事剪辑编排,赋予朗读内容更强的感染力。《朗读者第三季》借助新媒体升级、主题升级等,从“一个人,一段文”转换为“读天地人心”,从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互动,让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可供观照的读本,让人人皆可成为朗读者。除了新媒体升级外,节目在主题选择上将更加具有社会性、共情性。节目将话语权分发给每一位普通观众,让小小的一平方米朗读亭成为交流经验的场所,让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发出独一无二的声音。节目将视线更多地投向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聚焦于社会话题,以及亭外真实的车水马龙和城市日夜。通过朗读与大众的生活相连接,让观众能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共情和共鸣。
创作团队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节目列表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请查阅词条:《
朗读者第三季》节目列表目录。(特别节目:请查阅词条:《
一平方米》节目列表目录)
参演嘉宾
主持人
朗读者嘉宾
节目原声
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播出信息
前期宣传
2020年10月16日至10月18日,《朗读者第三季》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武汉江滩公园、厦门音乐厅广场三地设立“一平方米”朗读亭,开始了这场时长为72小时的不间断慢直播,在直播期间,每一位走进朗读亭的人都可以通过朗读分享自己的声音和故事,并有机会和董卿进行现场连线。
2020年9月20日,《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 朗读亭直播活动正式开启预约通道。10月16日至18日,《朗读者第三季》 “一平方米” 朗读亭直播活动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城同步开展,以全天直播的方式在央视频等平台呈现;9月23日,节目先导片花絮曝光;9月24日,董卿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品牌强国工程发布活动”解读《朗读者第三季》,并现场首发《朗读者第三季》先导短片。9月28日,董卿到武汉为朗读亭直播活动做前采调研;10月6日至8日,董卿到厦门为朗读亭直播活动做前采调研;10月16日,先导节目《一平方米》在北京、武汉、厦门开启;12月11日,《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别节目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
2021年1月,《朗读者第三季》开始录制;4月23日,董卿携《朗读者第三季》在腾讯新闻开启了“423朗读接力”直播活动;5月17日起,“朗读亭”来到合肥,为《朗读者第三季》预热和录制储备素材;7月22日,历经6个月的精心制作,《朗读者第三季》演播室录制正式杀青;8月28日,《朗读者第三季》官宣节目嘉宾;9月2日,节目看片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们就节目内容展开研讨;9月10日,董卿携团队到成都录制读书片段。
播出平台
播出平台参考资料来源:
收视率
节目评价
总体评价
《朗读者》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新京报》评)
《朗读者》的出现已经是一个好现象,做为一档有关于“文化”本身的节目,它让观众树立“慢一点,感受美好”的生活观念,它在向大家传达一种“拾起阅读习惯”的文化理念。(人民网评)
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而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而且,嘉宾分享的故事往往与要朗读的内容有一定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红网评)
分季评价
《朗读者第一季》让人物回到现实的身份与位置,而不再是按照既定程序和市场逻辑的表演。这种讲述也因而不再是猎奇式,或炫耀性,而需要在公众面前去展示本真,让人物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并以此形成一种感召的力量。(人民网评)
《朗读者第一季》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她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新京报》评)
《朗读者第一季》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而且,嘉宾分享的故事往往与要朗读的内容有一定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已经把聆听嘉宾讲故事,作为一件很有乐趣、很有意义的事情了。(红网评)
《朗读者第二季》除了延续第一季的阅读理念,还在形式上进行了不少革新。像第一期里薛其坤所朗读的《大学》,因为是文言文的缘故,节目播出时同步更新了文言文的翻译字幕;单人朗读的形式也有所变化,薛其坤的《大学》和贾平凹的《山本》片段都由多人集体朗读。这种多人朗读的模式打破了棚内录制的局限,当多位清华物理学院士出席图书馆、家中朗读,电视节目本身对朗读的边界得到了拓展,节目倡导的“随时随地即可朗读”的理念也得到了直观展示。(《北京日报》评)
《朗读者第二季》延续了《朗读者第一季》所承载的人文情感,又拓展了对于梦想与生命的理解,在温情中也有对环境保护、器官捐献等社会议题的讨论。(《湘声报》评)
《朗读者第三季》以开放式的命题唤醒人们思考,12个话题每一个都从现实生活中拔地而起,带有共情能量和讨论价值,这其中既有对昨天的回望,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既有对内心的凝视,也有对世界的阅览;既有对性别的观照,也有对年龄的叩问,体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担当、社会观照和思想纵深。(《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在《朗读者第三季》中,朗读者们放声朗读的,其实是中国当代的精神旋律。从这些滚烫的话题可以看出,节目在感人至深的同时,还引发了大众的积极思考和踊跃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评)
《朗读者第三季》可称是守正创新之作,是一部高品质的作品。不同的人物,缤纷的色彩,精彩的故事,精良的制作。其间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家国情怀。这一鲜明的主线,也是创作者的主题自觉和艺术追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