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汉语二级字,形声字,读作zhèn,最早见于商代
甲骨文。《
说文》:“朕,我也,阙。”
段玉裁注分析朕字之构形之义是:朕,从舟,灷声,本义是舟的裂缝;还有预兆,迹象,
秦始皇二十六年起定为帝王自称之词,我等义。
朕,形声字。《说文》:“朕,我也,阙。”段玉裁注分析朕字之构形之义是:朕,从舟,灷声,本义是舟的裂缝。甲骨文、西周金文习见朕字,古文字家们多以会意结构解之。但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朕字条下姚孝遂按语说:“诸家解𦩎字,皆不可据。𦩎当从舟灷声,犹㑞从人灷声。《说文》无灷字,盖偶佚耳。徐铉以为‘灷不成字’,此乃株守《说文》。段玉裁谓‘灷,许书无此字,而送、𠈪、朕皆用为声,此亦许书夺漏之一。’其说得之。训我,乃假借,本义久湮,存疑可也。”
甲骨文、西周金文、西周文献中的朕字多用代词,未见用为舟裂缝之义,战国秦汉文献中偶用朕字为裂缝之义者,也许是假借,还没有更令人信服的文字资料证明朕字本义为舟之裂缝。朕字本从舟从“图D”,舟旁从甲骨文、西周金文一直到战国文字、 《说文》小篆以至秦代简牍中的古隶书的形体,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舟字的基本形态。至汉代隶书,舟字旁才与月旁相近,楷书朕即从此而来。关字旁本作“图B”,至西周晚期金文变为“图C”,至春秋金文变为“图E”(前见毛公鼎“朕”字,后者见齐侯敦“朕”字),至战国时代变为火(战国“賸”字所从,见《金文编》431页“媵”字所从),至秦代变为“图A”(《篆隶表》415页“賸”字所从),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形体,是继承秦代隶书写法。《说文》篆文,当是来源于秦代小篆的写法。现代汉语中楷书就是在从月从灷的隶书朕字形体上继承而来的。
此说解旣阙。而𡚶人补我也二字。未知许说字之例也。按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缝也。从舟、灷声。何以知为舟缝也。考工记函人曰。视其朕。欲其直也。戴先生曰。舟之缝理曰朕。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所以补许书之佚文也。本训舟缝。引伸为凡缝之偁。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之?也。目部?字下云。目但有朕也。谓目但有缝也。释诂曰。朕、我也。此如卬吾台余之为我、皆取其音。不取其义。赵高之於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羣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比傅朕字本义而言之。遂以亡国。凡说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於天下。赵高、王安石是也。云从舟灷声者、人部?字亦云灷声。今说文虽无灷字。然论例当有之。凡胜腾滕螣黱皆以朕为声。则朕古音当在六部矣。今音直禁切。六部与七部合韵冣近也。
《广韵》《集韵》《韵会》直稔切。《正韵》呈稔切。𠀤音㼉。《说文》:我也。《尔雅·释诂》:朕,我也。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疏:《大禹谟》云:帝曰朕宅帝位,禹曰朕德罔克。屈原亦云: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二十六年定为至尊之称,汉因不改,以迄於今。
又《庄子·应帝王注》:朕,兆也。《
淮南子·俶眞训》: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注:兆朕,形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