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所谓的有效控制,是指实际轨道围绕标准,在允许幅度内,上下均匀波动。基于这种认识,纠正不宜采取过于强烈的行动。如果纠正偏差的力量,大于产生偏差的力量,将会造成新的偏差,形成大起大落的大波动,反而不利于稳定状态的维持。同时,纠正行动也应是必要的,过多的、不适当的纠正行动也将会破坏系统的稳定状态的维持。因此,纠正行动要适可而止,恰倒好处。
而在
管理学中的所谓有效控制,就是以比较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较少的精力与时间使
组织的各项活动处于控制状态。一旦组织的某项活动出现偏差,则能及时纠正偏差,而且能使偏差所导致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1、反映计划要求。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
计划,
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为实现每一项计划所进行的
控制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都需要按不同计划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情况来设计。控制工作是考虑到各种计划的特点,就越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直接控制。主管人员及下属的工作质量越高,对所负担的职务越能胜任,也就越能觉察偏差,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于是越不需要进行间接控制,从而减少偏差的发生及进行间接控制的费用。
3、控制关键点。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别注意在根据各种计划来衡量
工作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那些因素。控制住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住了全局。同时,在
控制工作中强调关键点的控制也是提高控制工作效率的要求。
4、关注例外。
例外原则对例外的关注,不应仅仅依据偏差的大小而定,还必须考虑相应的工作或标准的重要性,即强调例外必须跟关键点结合起来,关键点上的例外偏差是最应予以重视的。
1、采用积极而有效的控制艺术。控制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工作的控制。上级在下级心目中的形象、
工作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下级对控制的态度与看法,因而必须注意控制艺术。
3、利用
人际关系实施控制。在
企业的诸多人际关系中,有一些由于感情、偏好、亲戚、同学与战友等自发形成的良好关系。因此,要实施有效控制就要注意利用这种关系。
4、鼓励成员参与制定目标。通过参与,一方面他了解到制定这一目标的必要性,因而在态度上容易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作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他必然会努力去实现它并接受监督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