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厚度是指储油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油层的厚度,即工业油井内具可动油的储集层的厚度。有效厚度概念,国内外大体一致。在美国称生产层净厚度,根据美国储量分类标准,只有开采有经济价值的厚度才能计算储量;开采无经济价值的厚度,只能算做资源。
油层概念
油层是指能产出油气的储集层。那些虽含油但无产油能力的储集层一般称为含油层。在油藏储集层中,一般存在这样的情况:储集层孔渗条件最好的主体部分,含油而且具有产出工业油气的能力;而在同一储集层中的某些局部地带,可能由于钙质或泥质含量增加使局部孔渗条件变差,导致
含油饱和度降低,成为含油但不产油或产油量极低无经济意义的非工业油气层段或厚度。显然,这样的含油层段在计算储量时应予扣除。只有那些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层段或厚度,才应作为计算油气储量的有效的部分,这就产生了
油层有效厚度这一重要概念。
有效厚度概念
所谓油层有效厚度,就是指储油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油层的厚度,即工业油井内具可动油的储集层的厚度。
有效厚度概念,国内外大体一致。在美国称生产层净厚度,根据美国储量分类标准,只有开采有经济价值的厚度才能计算储量;开采无经济价值的厚度,只能算做资源。
前苏联将油层下限分为三级:一级称标准界限,此界限以上的油层厚度不仅存在可动油,而且开采时经济上盈利;二级界限称下限,下限以上的油层厚度存在可动油,但开采时经济上不合算;三级界限称绝对界限,此界限以上的储集层中存在石油,但不能流动,此界限以下则不含石油;只有标准界限以上的储集层厚度称有效厚度。
研究有效厚度的基础资料有岩心、试油和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这三种资料各有其局限性,必须综合运用,以提高全面性和准确度。试油是了解油层产油能力的直接资料,但即使有单层试油资料,其所试厚度也在几米以上,因而难于说清什么部位出油、什么部位不出油。岩心是认识储集空间的直接资料,可以直观地看见油层中的石油,但由于取心井一般较少,也由于用常规手段取到地面的岩心其含油性与地下有很大区别,还由于岩心中的石油不能很好说明是否能够产出。测井资料的优点是每口井都有而且连续,缺点是必须借助岩心、试油等其它资料才能较为准确地解释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因此,综合运用这三种资料,才能提高
油层有效厚度的解释精度。
我国总结出一套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油层有效厚度的方法是:以单层试油资料为依据,对岩心资料进行充分试验和研究,制定出有效厚度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标准,并以测井解释为手段,应用测井定性、定量解释方法,制定出油气层有效厚度的测井划分标准(包括油、水层标准,油层、干层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用测井曲线及其解释参数具体确定油气层有效厚度。
有效厚度的物性标准
一个油层的工业产油能力主要受油层物性(油层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和油层的含油性(
含油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效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反映了油层的“储油能力”,而渗透率则反映油层的“产油能力”。当油层的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达到一定界限时,油层便具有工业产油能力,这样的界限被称之为有效厚度的物性标准。由于一般岩心资料难以求准油层
原始含油饱和度,通常用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反映物性下限。
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方法有试油法、
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等多种。各油田可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资料情况选择采用。
(1)试油法
试油法是根据试油成果来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对于原油性质变化不大,单层试油资料较多的大油田,可直接做每米采油指数和空气渗透率的关系曲线,每米采油指数大于零时,所对应的空气渗透率值,即为
油层有效厚度的渗透率下限。
再利用单层试油资料与岩心测定的孔隙度、渗透率资料作交会图,则可确定有效厚度的物性下限。
美国广泛使用经验统计法:对于中、低渗透性油田,将全油田的平均渗透率乘以5%,就可作为该油田的渗透率下限;对于高渗透性油田,或者远离油水界面的含油层段,则应乘以比5%更小的数字作为渗透率下限。他们认为,渗透率下限以下的储层产油能力很小,可以忽略,因而丢失的产油能力很小。
(3)含油产状法
一般按岩心含油面积的大小和含油的饱满程度划分含油产状级别如下:
油砂:含油面积大于75%,含油饱满,呈棕黄色或黑褐色;
含油:含油面积50%~75%,含油较饱满,呈浅棕色或褐色,含油部分连片;
油浸:含油面积25%~50%,含油不饱满,不均匀条带含油,不含油部分连片;
油斑:含油面积小于25%,斑状或条带状含油,不含油部分连片。
含油产状为油砂和含油的储油层,岩性一般在粗粉砂级以上。含油产状为油浸级者,岩性一般为粉砂级和泥质粉砂级。含油产状为油斑的储油层,岩性一般为泥质粉砂级或粉砂质泥岩级。
在上述含油产状划分的基础上,选择
岩心收获率高,岩性、含油性较均匀,孔隙度、渗透率有代表性的单层进行试油。通过试油搞清岩性、电性、物性和含油产状及产油能力之间的关系,就可依据含油产状划分有效厚度。例如,大庆油田依据大量试油资料表明,岩心描述为粉砂级、含油产状为油浸级以上的储油层,试油均可出油,是有效层。因此,大庆将出油下限定在油浸粉砂岩,油浸和油斑泥质粉砂岩为非有效层。
有效厚度的测井标准
油层的测井曲线载负着油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多方面的信息。在岩心资料和试油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测井曲线显不的电性特征,只要建立起具一定相关性和精度的岩、电、物、油四性关系,就可以解释出油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
含油饱和度。因此,可以利用油层岩心、试油和物性分析资料,与测井资料建立相关关系,制定出有效厚度的测井标准。
研究表明,定量解释的声波时差曲线和感应曲线能较好地反映油层储油和产油能力(图1)。从图1上可清楚地看出,油层的感应幅度差的下限标准为100mΩ/m,声波的下限为250μs/m。
有效厚度的划分
(1)夹层扣除标准
在测井曲线上划分有效厚度的步骤是:首先根据油、气、水层的测井标准识别出油、气层和水层;然后在油水界面以上,按油层、干层标准划分出有效层与非有效层(即干层);最后在有效层内扣除物性标准以下的夹层。
所谓夹层是指夹于连续油层内部的非有效层,其分布特点是不连续和小范围。夹层可以含油但无产油能力。在陆相碎屑岩中,储油层内局部常常夹有泥岩、
粉砂质泥岩或钙质条带,它们由于胶结致密而导致孔渗条件局部变差,因而成为不含油或含油而不产油的夹层,应予扣除。一般按夹层图版定出的标准在微电极曲线上进行夹层扣除,如图2。
(2)有效厚度的起算标准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由于射孔定位精度的限制),太薄的油层无法准确射孔予以开采,因此产生有效油层的起算厚度。国内20世纪50,60年代油层起算厚度定在0. 4~0. 5m,后来由于技术进步,一般定在0.2m,就是说,大于0.2m的有效油层才计算有效厚度。同样,对夹层也采取大于0.2m者才予以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