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皆碑(拼音:yǒu kǒu jiē bēi)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宋·释普济《
五灯会元·太平安禅师》。
宋·
释普济《
五灯会元·太平安禅师》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刘鹗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小说家,在他的著作《老残游记》里,有一天,主角老残到济南游玩。夜晚,老残正要去投宿,忽然有个人问他:“先生,您会诊治喉咙的疾病吗?”老残点点头说,略微会一些。于是那个人就把他请到家里去了。
原来,这个人的老婆喉咙痛得厉害,已经有三天说不出话来了。老残耐心地给她把了脉,并开了几服药。第二天,这个女人就可以开口说话了,第四天病就全好了,唱歌唱得比百灵鸟还动听。她的丈夫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在全城最好的酒楼里置办了酒席,请老残吃饭以示感谢。在吃饭的时候,老残恰好听见有人夸奖山东巡抚庄宫保的政绩很好,百姓们都很满意。后来,当老残有幸见了庄宫保,便当面称赞他说:“您的政绩如此突出,真是有口皆碑啊!”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五灯会元》中的一句话,道出了石碑与口碑这两个事关颂扬的品种。石碑是有形的,是要把颂扬文字镌刻于石质材料之上,以期垂之后世。口碑则是无形的,是人们口头上的称颂,所谓不胫而走。一般来说,如果竖块有形的石碑对一个人作出评价,相当于官方的盖棺论定。不是说一定不准确,但相对而言,却是无形的口碑更接近客观真实。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应该注重自己的品行,有口皆碑,每个人的评价都是自身综合素养体现的一块“碑”,只有注重口碑,打造属于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优秀的才华,才能使自己未来的路越走越远。
“有口皆碑”指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犹如记载功业的石碑。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
谓语、
宾语、定语。
陈忠实《
白鹿原》二十三章:“单是这次赈灾,先生所作所为无论朝野有口皆碑。”
古华《
芙蓉镇》三章:“王秋赦一跃而成为全县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人物。”
碑是一种竖立的石块,上面刻有文字,可用来纪念或是记事。由于石质十分坚硬,所以雕刻的文字能够保存很久;经过再长远的时间,也不会损坏或磨灭,可以使后人能够知道从前的种种事情。《五灯会元》中曾提到:“劝君不用刻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口似碑”的“碑”,并非实质的碑,而是一种比喻,说明如果一个人有值得别人称赞的行为,大家便会互相传诵赞美,如同刻在歌功颂德的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