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淋漓
医学名词
月经淋漓为妇科常见症状,通常指月经淋漓不尽,也就是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即为经期延长。
预防
(1)生活方式管理:保证规律的作息及饮食,缓解精神压力,避免过度运动、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妇科炎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等疾病易导致经期延长,尽早发现并治疗原发疾病可有效预防月经淋漓。
检查
(1)病史:一般情况:年龄、月经史、婚育史;
既往患病情况:是否患有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炎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是否曾经患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主要为排除宫颈病变,如宫颈糜烂、息肉等。
(3)辅助检查:目的是明确发生原因并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①抽血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性激素六项等;
②妊娠试验:血或尿hCG排除妊娠;
③子宫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诊断
月经淋漓是患者就诊的主要问题(即主诉),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明确其出血的原因即可诊断相应疾病。
可能导致月经淋漓的疾病有:
(1)黄体功能异常: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和黄体萎缩不全,正常月经周期中排卵后即为黄体期,若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使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出现经前点滴出血,即为黄体功能不足;若黄体萎缩不全使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则出现经前或经后淋漓出血。明确诊断需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确定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的反应性下降。
(2)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指子宫、卵巢的病理性改变,例如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均可能导致月经淋漓不净。
(3)全身疾病:主要为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使月经淋漓,另外还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肝功能损害等。
(4)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影响体内激素分泌调节,出现月经淋漓。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病因治疗,明确引起月经淋漓的疾病诊断后确定治疗方案。
(1)黄体功能异常: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的疾病均能导致黄体功能异常,如压力、肥胖、过度运动、进食障碍、下丘脑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疗相关疾病。
(2)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盆腔炎症需抗感染治疗,其他器质性疾病需手术治疗,部分术后需辅助药物治疗。
(3)全身疾病:全身其他器官疾病导致的月经淋漓需要对因、对症治疗,例如血液系统疾病需用药改善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损害需使用保肝药物。
(4)精神心理疾病:自我调整无效时需进行心理咨询及治疗,必要时抗抑郁药物等治疗。
其他
月经淋漓是一个妇科临床症状,是指经期超过7天,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生内分泌紊乱有关,但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全身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能导致月经淋漓,所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为首要目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11 17:21
目录
概述
预防
检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