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中医病名。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也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扰冲任,伤及胞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治疗以益气固冲,清热调经为基本原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频发。
名词解释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历史沿革
1、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指出本病病机是由于“过于阳则前期而来”。
2、《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进一步提出“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后世医家多认为“先期属热”。
3、《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出气虚不摄也是导致先期的重要发病机制。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1、西医学中月经频发黄体功能不足排卵性月经失调,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归属中医月经先期论治。
2、有盆腔炎症体征者,应属于盆腔炎所引起的月经先期。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扰冲任,伤及胞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病机
1、气虚
(1)脾气虚: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以致月经先期来潮。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久之则心气亦伤,致心脾气虚,统摄无权,月经提前。
(2)肾气虚:年少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虚,或生育过多,房事过勤,或久病伤肾,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遂致月经提前而至。
2、血热
(1)阳盛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燥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热扰冲任、胞宫,迫血下行,遂致月经提前。
(2)阴虚血热: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阴亏,或多产房劳耗伤精血,以致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血海不宁,则月经先期而下。
(3)肝郁血热:素体抑郁,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遂致月经提前。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血热病史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有情志内伤等病史。
2、症状
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及以上,经期基本正常,可伴有月经过多。
病证鉴别
月经提前十天以上的人应注意与月经间期出血相鉴别
月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2天到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常持续数小时至2到7天,自行停止,西医称为排卵期出血。月经间期出血量较月经期出血量少,临床表现为出血量一次多一次少的现象,结合BBT的测定,即可确诊。月经先期则每次出血量大致相同。且出血时间不一定在排卵期内,持续时间一般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一般无明显盆腔器质性病变。
2、辅助检查
基础体温(BBT)监测呈双相型,但黄体期少于11天,或排卵后体温上 升缓慢,上升幅度<0.3℃;月经来潮12小时内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不良。
辩证要点
月经先期的辨证重在观察月经量、色、质的变化,并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辨其虚、实、热。一般而言,月经先期,伴见量多、色淡、质稀者属气虚,其中兼有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等为脾气虚,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为肾气虚;伴见量多或少、色红、质稠者属血热,其中 兼有面红口干、尿黄便结等为阳盛血热,兼有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者为阴虚血热,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为肝郁血热。
治疗原则(要点)
本病的治疗原则重在益气固冲,清热调经。
症治分类
证名:阴虚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代表方:两地汤。
常用中药:生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加减:若正值经期经血量多色红者,加地榆炭、仙鹤草凉血止血;热灼血瘀,经血有块者,加茜草祛瘀止血。
证名:肝郁血热证
症状: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
常用中药: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证名:阳盛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清经散。
常用中药: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青蒿、黄柏、茯苓。
加减:若兼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症,为失血伤气,血热兼气虚,酌加党参、黄芪以健脾益气;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为血热而兼有瘀滞,酌加益母草、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证名:脾气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提前,或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加减:若经血量多者,经期去当归之辛温行血,酌加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以固涩止血;若心脾两虚,症见月经提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固冲调经,方选归脾汤。
证名:肾气虚证
症状: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暗斑;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代表方:固阴煎。
常用中药: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人参、山药、炙甘草、五味子、远志。
加减:若经血量多者,加仙鹤草、血余炭收涩止血;量多色淡者,加艾叶炭、杜仲温经止血;腰腹冷痛,小便频数者,加益智仁、补骨脂以温肾固涩。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关元、血海、三阴交。
加减:气虚加足三里,脾俞;气郁加太冲、期门;血热加行间、地机。
转归预后
本病治疗得当,多易痊愈,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者,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愈。
预防调护
1、节饮食。不宜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辛烈之品。
2、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3、适劳逸。经期不适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伤脾气。
4、节房事和节制生育。避免生育(含人工流产过多)、过频,及经期交合,否则易损伤冲任,耗损精血。
临证备要
月经先期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经期基本正常,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诊断时须与经间期出血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和盆腔器质性疾患所引起的异常出血相鉴别。月经先期既可有单一 病机,又可见多脏同病或气血同病之病机。若伴经血量多,气随血耗,阴随血伤,可变生气 虚、阴虚、气阴两虚或气虚血热等诸证。周期提前、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三者并见,有发展为崩漏之虞。月经周期屡提前,肾虚者,不加调治也有肾精渐衰而致天癸早竭之嫌。
文献摘要
1、《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凡血热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阴气之虚实。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浓,或去多,其脉洪滑,其脏气饮食喜冷畏热,皆火之类也。先期而至,虽日有火,若虚面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 ”
2、《傅青主女科·调经》:“夫同是先期而来,何以分虚实之异?……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面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倘一见先期之来,俱以为有余之热,但泄火而不补水,或水火两泄之,有不更增其病者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31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