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磁场
月球在历史上可能曾经存在的全球性磁场
月球磁场的性质可以为月球内部构造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因而备受月球科学家们的关注。月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然而,在采集回来的月球岩石样品中却发现月岩具有天然的剩余磁化组分,表明月球在历史上可能曾经有过一个全球性的磁场。
相关假说
对于月球磁场,长期以来充满了争论。有些人认为,38亿年前~32亿年前,月球曾经有一个熔融的月核,可以产生全球性的磁场。另一些人则认为,在40亿年前~38亿年前,月球经历过一次大的变动,曾使岩石加热到居里点(大约780℃)以上,当岩石冷却到居里点以下后,在一个数千伽马的磁化磁场中,岩石被磁化,从而获得了剩磁。还有一些人认为,月岩的磁场是在地球磁场或太阳风的作用下产生的。
相关探测
1998年美国发射的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利用其携带的磁力仪和电子反射谱仪,测量了月球的磁场强度和分布,根据测量结果,一些科学家推断月球的磁性是由撞击形成的。这一新的观点大大加深了月球磁场的性质与成因理论的研究。
根据电子反射谱仪测定的区域(包括月球雨海和澄海地区)月壳磁场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通过观察反射系数,说明观察区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绝大多数在1×10-9~5×10-9特斯拉范围内;最大的反射率为0.78,表明其对应的磁感应强度达到10×10-9特斯拉;在雨海对应区的内环上的磁场也较强;而在冷海周边的对应山环上的磁场稍弱,两个较弱磁场区的中心位置分别为南纬58。、东经175。和南纬55。、东经188。。
由于月壳强磁场的分布正好位于大型撞击盆地对应的另一半球,且形状相同,因而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一磁场的强化可能与事件有关。超速撞击(速度大于10千米/秒)可形成等离子体云,这一等离子体云滞留于月球上5分钟左右,从而使原先的偶极磁场得到加强,而被加强了的磁场在等离子体云衰减变薄之前仅可保持1天左右,如此短的时间明显比岩石的冷却时间短,因此,热剩余磁化是不可能的,但在撞击盆地两边(环上)由于撞击溅射作用,撞击剩余磁化是可能的,即撞击坑盆地的溅射物在撞击后的几十分钟内溅落在对峙的环上,同时巨大的冲击压力足以产生撞击剩余磁化并使之保存下来。
此外,月球勘探者号还发现月球内部普遍存在较高密度的团块,称为质量瘤或质聚体,表明月球在熔融时并没有使其内部成分完全均一化。
2024年,我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样品,获得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为研究月球磁场演化、探秘“月球磁场发电机”提供重要依据。此项成果于北京时间12月20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4:17
目录
概述
相关假说
相关探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