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天文台
在月球建立天文观测台的设想
月球天文台只是关于在月球建立天文观测台的设想,因为月球独特的太空环境使其在天文观测方面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这个设想还仅在讨论中,是不是值得花费巨大的资金来完成这一设想还是未知数。
原因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这无疑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但对于天文观测来说却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月球上建造天文台有很多天然的优点。
优点
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月球没有大气,因此不存在大气对某些电磁波谱段的吸收,月亮上的天文台可以实现全波段观测,这使天文学家能够获得更清晰视野。
(2)月球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平台,登月探测表明,月震放出的能量比地球上平均地震能量小一亿倍,月震产生的月面移动约十亿分之一米。这样的稳定性对于光学干涉仪是极为有利的,因为要求可见光光学望远镜“联网”两个基元望远镜之间的距离精度就要在零点几光波波长之内,即大约一千万分之一米。
(3)月球上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平台,足够人类建立庞大的天线阵。
(4)月球上的引力场的微弱,减轻了仪器结构强度和制造的困难。而且对仪器的操作和控制也变得更为容易。
(5)据考察,月球两极附近的某些环形山似乎总是阴暗的:据认为这些地区的温度约为70开,适合大多天文测量仪器所要求的低温环境。
在月球表面建立天文台也许会得到异常详细的星空视野,打开研究宇宙的新窗口。天文学家分析认为,月球上天文台的分辨率将可能超过当前地面的光学仪器的数万倍,甚至10万倍以上。月球天文台还将打开一扇可探测极低射电频率的宇宙的新窗口,它们甚至可能通过引力波和中微子的难以捉摸的中性粒子的研究,开辟出天文学的一些新分支。
缺点
当然,月球上建造天文台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地球上,由于大气的存在好像加了一个防护罩,一般的小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后,由于高速运动与大气间的摩擦所生之热将流星烧蚀。而月球就没有这种“防护罩”。因此,容易遭到各种流星的撞击。为此,必须给各类设备加上特殊的“保护罩”。
计划
1、为做到最高精度的天体测量,我国科研人员提出,要在月球建天文台,并使其精度达到世界领先的“微角秒级”(即百万分之一秒)。2007年10月16日,国际天文学会第248次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天文台举行,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专家,就“微角秒级天体测量”作了探讨。上海天文台前台长叶叔华院士告诉记者,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在嫦娥计划第二期到月球表面建天文观测点,为未来的月球天文台打下基础。
2、据介绍,由于大气层的干扰,地上天文台的观测精度会受到影响,高精度的天文台一般也只能达到“毫角秒级”。所谓毫角秒,是一个角度单位,代表千分之一秒,而一秒等于三百六十分之一度。毫角秒级,表示这台望远镜观测天体时会产生千分之一秒的误差,虽然这是个很小的误差,但天文学家可不满意。于是,他们把望远镜装在了卫星上,发射后就成为太空望远镜,从而避免大气层的干扰,向“微角秒级”进军。
叶叔华院士表示,在嫦娥探月计划第二期,也就是月球软着陆阶段,天文观测的实验就会进行,为今后我国宇航员建立月球天文台“打前哨”。如果有了月球天文台,就相当于架起了一座永久性太空望远镜,科研人员只要在地球上遥控它,就能观测各种天体。
3、在嫦娥探月计划第二期,也就是月球软着陆阶段,天文观测的实验就会进行,为今后中国宇航员建立月球天文台“打前哨”。如果有了月球天文台,就相当于架起了一座永久性太空望远镜,科研人员只要在地球上遥控它,就能观测各种天体。
4、2010年8月21日,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表示,从技术上来说中国最迟将于2020年,在月球上建成月球天文台。 首次在月球上观测天象
有利人类保护地球探索太空 10年内可在月球上建天文台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中国科技馆进行讲座时透露,嫦娥三号将在西昌进行发射,着陆器上放置了7套仪器,其中包括一台天文望远镜,用它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尚属世界首次。  负责该望远镜研制的研究员魏建彦告诉记者,此望远镜暂时命名为紫外望远镜,作为我国未来建立月球天文台的先头试验兵。
紫外望远镜在月球上观测
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介绍,世界各国进行天文观测,多为地基观测和轨道观测。
地基观测便是我们熟知的在地球上建立天文台,通过各种天文望远镜,针对可观测到的天体进行长时间各种图片数据监测;轨道观测,最著名的便是美国的空间望远镜“哈勃”、“钱德拉”等。  空间望远镜被置于地球大气层之上,通过环绕地球,获得地基望远镜所没有的好处——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视相度绝佳又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会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  “而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则比轨道观测又进了一步。”魏建彦表示,据其了解,上世纪美国在探月时,曾携带过一个相机大小的望远镜到达月球,但是那个望远镜太小,且从技术上来说,亦不如现在先进,且在随后的四五十年间,都未有过天文望远镜登上月球。  因此,我国嫦娥三号携带的“紫外望远镜”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可以说是“尚属世界首次”。 月球观测环境优于轨道  魏建彦说:“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的意义重大。”在月球上,天文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恒星以及行星等天体的运行变化,通过长时间的观测记录从而得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有利于人类保护地球以及探索太空。  同时,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的环境,比地球以及太空轨道进行观测均有优势。  相对于空间轨道观测来说,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的好处也显而易见。  在空间轨道上,美国和欧空局等国家的空间望远镜,观测的精度确实很高,观测范围也很广。  但劣势就在于,在轨道上,望远镜运行的时候自由度比较高,没有固定的地方,一方面容易发生抖动和偏转,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受到空间碎片的撞击导致损毁,俄罗斯的一观测器就与太空碎片相撞而被撞毁。  像我国这样,把望远镜固定在月球车上,而月球车同时又是着陆行进,抖动、偏转、撞击等均可避免。 为将来建立天文台做准备  庞之浩说,在嫦娥三号月球车上携带天文望远镜,将会在月球上做一些震动、短距运行、观测等相关的测试应用试验,为将来建立天文台做准备。  “未来的月球基地将在极区建设。”魏建彦证实。魏建彦告诉记者,因为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周期均一样,所以在月球南北两极的极区中有一片地方,基本上一直处于太阳照射状态,不会出现像地球两极一样极昼极夜现象。他补充说,这样将望远镜放在极区,天文观测设备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太阳能,从而进行持续不断的观测,获得连续的天象变化记录。此次随嫦娥三号奔月的紫外望远镜,将成为我国未来进一步进行月球天文观测的先头兵。并且,从技术上来说,我国最迟将于2020年,在月球上建成月球天文台。
对于网上流传“19日将现身的‘超级月亮’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言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这一说法既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事实依据,公众不要被误导。
19日,月球将到达19年来距离地球最近位置,届时它与地球的距离仅有35万多公里,当天又恰逢月圆时,因而当晚月亮看起来要比平时大一些。对于这一即将发生的天文现象,有人称为“超级月亮”,甚至将其与本月11日发生的日本东北部地震等自然灾难联系在一起。
“这是毫无根据的。”王思潮表示,首先,“超级月亮”的说法不科学。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呈椭圆状,因此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恒定。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4万公里,最近约36万公里,最远约40万公里。距离不一样,公众眼中的月亮也就有了大小之分。19日晚月亮也只是比平常看上去大了一些,并无特别之处。
将地月距离变化与地震等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也没有任何依据。王思潮表示,地月距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对地球上潮汐有一定影响。距离近时潮汐力就会大一些,反之,潮汐力就会小一些。而地震主要是由地球板块运动所引起的。因此,从掌握的科学理论和相关事实来看,地月距离与地震没有任何关联。公众不要被谣言所误导。
此外,王思潮还介绍说,感兴趣的公众可从日落后就开始进行观测。当月亮从东方天宇逐渐升起时,公众便会发现月亮看上去有点大,与我们的距离也比平时要近一些。有条件的观测者还可用望远镜观赏月亮。只要天气足够晴朗,公众可观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平原等。
随着月亮不断升高,观赏也将步入高潮。王思潮说,对于中国东部地区公众而言,23时左右,圆月将在狮子星座的护卫下升到头顶的天空,这就是“皓月当空照”了。
王思潮提醒,赏月可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区,如果能远离城市灯光则观赏效果更好。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7 14:33
目录
概述
原因
优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