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黑斑病是由蔷薇盘二孢引起、发生在月季上的病害。为害叶片,也侵染叶柄和嫩梢。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紫黑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之间相互连接,叶片变黄,脱落。严重时叶片全部落光,枝条枯死。
月季黑斑病是由
半知菌亚门、
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放线孢属的蔷薇盘二孢(Actinonema rosae (Lib) Fr. )侵染引起的。病菌分生孢子盘生于角质层下,盘下有分枝状的菌丝,分生孢子盘直径108-198微米;分生孢子近圆形、长椭圆形或葫芦形,无色、双细胞,分隔处略有缢束,上部细胞小,有喙状突起,偏向一侧。分生孢子梗短小,无色。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25℃,侵入月季最适温度为19-21℃。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的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 rosae Wolf. ),但较罕见。
症状病原菌主要为害叶片、嫩梢和花梗。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紫褐色至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直径1-12毫米,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发病后期叶片变黄,病斑中央灰白色,其上着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有些品种上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有些品种往往几个病斑愈合为黄色斑块,而病斑边缘还呈绿色,称为“绿岛”。嫩梢、花梗发病产生紫褐色至黑褐色条形斑,微下陷。病害严重时,植株中下部叶片全脱落,仅留下顶端几片绿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枝或病叶上越冬。来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在叶面上有水滴、温度22-25℃的条件下,孢子萌发并穿透角质层侵入寄主,在寄主细胞组织内吸收养分,繁行出大量新的孢子进行再侵染。由于病菌多次重复侵染,故生长季节可多次发病。带病的苗木、植株和切花是病害远程传播的媒介。
多雨、多雾、多露、雨后闷热、通风透气不良等高湿条件均有利于发病,炎夏高温干旱季节病害扩展缓慢。植株生长衰弱易感病。露地栽培株丛密度大,或花盆摆放太挤,偏施氮肥,以及采用喷灌方式浇水,都加重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