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城街
历史文化街区
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坐落宜兴市中心,老城区东部。街区南为宜城解放中路,东北为东仓河,西在段家巷东侧。月城街大部分建筑为明清至民国的房屋,街巷及道路结构基本保持明清格局。街道两旁多为两层楼房,楼上住家,楼下店面。街面不宽,店铺房开间门面较小。两幢房屋之间有宽仅容身的河巷隔弄相连,小隔弄通河埠和大路。街区有河埠、水井,外围东仓河为原护城河,南北向,呈圆弧形。月城街具有明清时期江南民居及商铺建设的典型特点。街区有居民住家八十余户。
历史溯源
月城街已有600余年历史。据《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载,唐宋间,宜兴即建造存储漕米稻麦的官仓以及用于积谷防荒的社仓。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为宜兴社仓作记。在城东建造的储粮仓库,称东仓。南宋宝庆年间,为加强县城和官仓之间的联系,县尉赵汝迈建造东仓桥。宋元之际,“东仓”已成为宜兴官府存储漕米稻麦的主要仓库,官仓附近逐渐成为街市。元末,朱元璋部将杨国兴攻占宜兴城,至永乐年间,宜兴大规模修造城墙,明清县城城垣和街巷格局,至此基本定型。东城门称百渎门,雄视宜兴东乡及太湖渎港。又利用东仓河为护城河,在百渎门到东仓河之间建月城,即主城之卫城,又称域城。域城里主街道即月城街,月城街沟通原东仓桥到东水关城河之间的联系,呈南、东北向,为宜兴进城第一街,俗呼“域城里”。
明清至民国时期,月城街一直比较热闹。明代成化朝会元、苏州吴县人王鏊有《过宜兴诗》:“风静澄湖水不波,吴童荡桨唱吴歌。荆溪报道前头是,起看推窗奈乐何。”宜兴城夜里水关不开,过去外来官船、民船、商船、农船一般都要到月城街附近河里停靠,人员可上岸歇息,等待天亮进城。东乡百姓上城首先要经过域城里月城街才会从大东门进城。月城街上有各类店铺数十家,饭店、米店、布店、南货店、杂货店、豆腐店、肉店、客栈、茶馆、丝线店、菜行、木行、棺材店、烟纸店等。过去月城街是水陆码头,日夜繁忙。文革期间,月城街改名为东风巷。宜兴城历经变迁,所幸月城街基本保留,已经成为了老宜兴城记载过去时代的一个标本。
沧桑拾贝
沧海桑田,岁月飞逝,月城街上有历史的烙印,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街巷民居。月城街街巷布局结构基本保持明清风格,房屋主要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房舍靠河而建,一条主街为经,河巷隔弄为纬。街面较窄,两边两层小楼,店铺鳞次栉比,木制格扇窗,排门板壁木楼梯,檐椽超出包沿以防雨,如汪家客栈等皆有明显的江南建筑特点。
“惜字”壁洞。过去社会上有一种敬惜字纸的习俗。“字”乃圣贤所创,上有学子辛勤,有字的纸皆有神明垂顾,不容糟蹋。地上有字的纸都要拣起来,集中存放,统一处理。反映出普通百姓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及一定的环保意识。为便于集中字纸,有些地方单独造塔,也有砌炉、建龛的。像月城街上在墙体内留一惜字壁洞的极为少见,宜兴也只见此一处,足见其虔诚之至。清末以后,此习俗也逐渐湮没,只留下这一壁洞作为见证。
“种德若树”门头。月城街中段住家有一墙门,有横匾“种德若树”,房子建于清末民初。主家姓查,原籍徽州,曾在宜兴东门开“查裕丰”木行。横匾两旁有砖雕荷花,含苞欲放,并镶有富贵吉祥花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了立德治家的思想。这是域城里老建筑的代表。
第一轮船码头和郭沫若先生。光绪二十九年开始,上海内河招商轮船公司,裕商轮船无限公司等,先后开通宜兴至常州、无锡、溧阳、蜀山、湖州等地客轮,第一个轮船码头即设在月城街河埠,更增加了月城街的繁忙。火轮汽笛,是近代工业文明在宜兴最早和最重要的展示之一。1924年12月,郭沫若先生来宜兴调查江浙齐卢之战战祸,从上海出发到无锡,再从无锡转乘轮船到宜兴,即在此上岸。见“沫若文集”《到宜兴去》一文。
东仓桥。月城街北端有东仓古桥,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由县尉赵汝迈主持兴建。桥西北有寺庙中隐寺。桥东为官仓,现仍称这里的居民小区为“仓屋里”,东仓桥西即为域城里。东仓桥在明清都曾重修,是老城区现存古代石拱桥之一。
参考资料
到宜兴去.华安历史.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25 19:0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