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石属于一种宝石级长石,因闪耀着神奇的月光般的光辉而得名,又名月长石。其化学式为(K,Na)[AlSi3O8]。通常呈无色、白色、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棕色、暗褐色、灰色,透明或半透明,常见蓝色、白色或黄色等晕彩,具有玻璃光泽,透明——半透明,有特征的
月光效应。
月光石的历史
月光石是几个世纪以来较重要的宝石之一。罗马人认为,月光石是采月光之精华而形成的,因而从月光石中可以看到月神狄安娜的影子。希腊人则认为,月光石是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象征。在东印度的传说中,月光石是代表第三只眼的符号,佩戴它可以增强灵性和理解力。在印度,月光石是神圣的象征,认为在夜晚可以给予佩戴者美好的幻想,故印度人称之为“梦之石(dream stones)”。在一些阿拉伯国家,月光石还被作为财富的幸运石缝进衣服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欧美,尤其是在装饰艺术风格流行时期,月光石常被R e n éLalique等金匠大师运用于首饰的设计中。另外,由于人们认为月光石能唤起人内心的情感与激情,又称之为“恋人之石(lovers' stone)”;而有些地方将它称为“旅人之石”,是相信其可在夜晚保护人们旅途平安。在一些亚洲国家,它还被作为“没有眼泪”的象征。
基本性质
化学成分
长石为铝硅酸盐矿物,其化学通式为M[T4O8],其中,M为Na、K、Ca、Ba及少量Li、Rb、CS、Sr等;T为Si、Al及少量B、Fe、Ge等。长石族矿物是由 K[AlSi3O8](钾长石,Or)、Na[AISisOa](钠长石,Ab)以及 Ca[Al2Si2O8](钙长石,An)三个端员形成的固溶体,其中钾长石和钙长石仅可有限混溶,而钾长石和钠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可分别形成连续的类质同象系列。月光石属于碱性长石系列。
碱性长石系列(alkali feldspars):钾长石和钠长石可在高温下混溶,形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也称钾长石(potassiumfeldspar),随温度由高到低,Or 端员依次形成透长石(sanidine,单斜)、正长石(orthoclase,单斜)和微斜长石(microcline,三斜),其化学式(K,Na)[AISi3O8]。其中,透长石是钾长石的高温品种,很稀有,常呈无色、白色或灰色,可见卡斯巴双晶,折射率为Ng=1.518~1.525、Nm=1.523~1.530、Np= 1.525~1.531,DR=0.007,密度 2.56~2.62 g/cm3。冰长石为钾长石的低温变种,呈无色一乳白色,透明,很稀少,其Ng=1.524~1.526、Nm=1.522~1.524,Np=1.518~1.520,DR=0.006,密度为2.55~2.63 g/cm3, 为二轴晶负光性。
光学性质
月光效应是正长石中出溶有钠长石,正长石和钠长石的相互层状交生使折射率稍有差异,造成光的反射、散射和干涉作用综合引起的。当月光石被切割成弧面型宝石,其底面平行于两种长石的交互层面时,随着样品的转动,可见白色一蓝色看似朦胧的月光效应。月光效应的颜色受长石交互层厚度的影响,当交互层厚度合适时,产生蔚蓝色的月光,当交互层较厚时,则呈灰白色。
放大观察:“蜈蚣状”、指纹状、针状包裹体。其中针状包裹体可以形成猫眼效应,偶尔可见到星光效应。
分类
月光石通常呈无色到白色主要有下列品种:
月光效应
表现特点
月光效应只出现在某一个特定的面上,不同的月光石可有不同的色调。在产生月光效应时,对着该方向观察,可看到月光效应的补色。在产生月光效应的位置附近作不大的转动,月光效应不发生色调的变化,当转动过大时,将看不到月光效应。
成因
月光效应是由光的散射作用引起的。散射光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传光介质是光性非均匀介质或密度不均匀介质,光学性质的非均匀性可能是由于均匀物质中散布着折射率与它不同的其他物质的大量微粒,也可能是由于物质本身组成部分的不规则性所造成,这些非均匀性部分的特征是:杂质微粒的线度一般比光的波长小,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比光的波长大,而且排列无规则,因此它们在光的作用下的振动彼此之间就没有固定的位相关系,在任何观察点所看到的总是它们所发出的次级辐射的不相干叠加,到处不会相消,从而形成散射光。根据瑞利定律,只有在非均匀介质的各个独立部分的线度比光波的波长小的情况下才能够观察到符合瑞利定律的散射。
月光石的成分中钠长石的含量远低于钾长石的含量,钠长石沿(601) 面方向出溶于钾长石中,出溶条纹的厚度在几十到几百个纳米之间,在[601]方向上,两种条纹长石相间排列,钠长石条纹的厚度小于钾长石条纹的厚度,且两种长石的光性有差别,这种结构是符合光的散射条件的,因而将在(601) 面上产生光的散射现象。
随着月光石内部钠长石出溶条纹厚度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光学现象,当条纹厚度低于可见光波的波长时,将发生光的散射现象,根据散射规律,散射光的强度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那么短波长的蓝紫光将受到更强烈的散射,而长波段的红光由于散射较轻将透过样品。所以月光石将呈现以蓝色为主的短波长色调。当出溶条纹的厚度逐渐增大到可见光的波长以至于超过光的波长时,除了散射作用之外,还将发生光的衍射作用。 出溶条纹的厚度不同,衍射作用将产生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与散射光复合在一起,呈现出该月光石的色调,因此,不同月光石的颜色取决于出溶条纹的厚度。
产生月光效应时,对着入射光的方向观察,样品将呈现月光效应颜色的补色调,这也可以用光的散射来解释:以蓝色月光石为例,沿着入射方向,蓝紫光强烈散射,从正面可观察到蓝色的月光效应,而其它色光散射程度较小,将大部分透过样品,复合成蓝紫光的补色光——橙黄光。
质量评价
月光石以无色透明一半透明、无瑕疵、具飘游状蓝色月光效应者最好,具白色月光者价值相对较低。月光石一般加工成弧面型,要求形状规整、比例合适,月光效应处于弧面正中。月光石的体色对月光石的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以无色透明的月光石为佳,市场上称为玻璃体,裂隙相对较少,净度较高者,价格相对较高;带有奶白色,市场上称奶油体,半透明,或其他体色的月光石,价格相对较低。若具有猫眼效应,则称为月光猫眼,更加稀少。
鉴别特征
月光石具有特征的月光效应,内部含有解理、“蜈蚣状”包体、指纹状包体和针状包体等特征包体,而且尚未发现有人工合成品和优化处理品出现,比较容易鉴别容易与月光石混淆的宝石材料主要有玉、蛋白石、石英猫眼等、主要区别如下:
产地和特点
斯里兰卡
月光石的主要产地是斯里兰卡,有位于南部省份的Ambalangoda、中央省份的Dumbara和Kandy区域,产于冲积砾石中,其晶体为朦胧的奶油体,泛有蓝光,整体看起来温润舒服。大颗无瑕的相对多一些,也有少部分晶体通透,呈无色透明玻璃体,但通透性上仍和印度产地的有一丝不同。
印度
印度产的月光石有体色变化(颜色从白色、红棕色到蓝色,还有一种绿色的),大部分晶体冰纹棉裂比较多。因为无需避开冰纹棉裂,切磨宝石时,通常可以切磨得更大一些,可以磨制成圆珠等,大块矿石还可以做雕刻件,而戒面多用于银镶嵌制品。
缅甸
缅甸产的月光石晶体一般较好,玻璃体,蓝光偏弱。缅甸人喜欢用铜镶嵌成简单款式后出售,在日光灯下拍照会显得比较蓝,是更偏向于晶体本身发蓝,而不是散射出来的蓝光。
中国
中国的月光石产地有内蒙古、河北、安徽、四川、云南等地。内蒙古的月光石发现于古老的花岗伟晶岩岩脉的长石石英块体带和石英块体带中,与微斜条纹长石连生或共生,此外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砂矿中也发现有月光石。河北的月光石发现于宣化城北变质岩系中的花岗伟晶岩脉中,质量较好。安徽的月光石发现于庐江的黑云母二长岩岩体中,呈粒状和似斑状,与斜长石、黑云母、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等共生。四川的月光石发现于丹巴的花岗伟晶岩中,云南的月光石发现于哀牢山变质带。月光石的其他产地还有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美国的印第安纳、新墨西哥、纽约、北卡罗来纳和宾夕法尼亚等地。
优化处理
月光石的优化处理方法主要有覆膜处理、扩散处理、辐照处理和充填处理等。
覆膜处理
月光石的表面覆上薄膜,以产生晕彩效应。放大检察在表面可见五颜六色的晕彩或划痕明显,有时可见薄膜脱落的现象。
充填处理
月光石经充填处理可改变外观和耐久性。鉴定时,外观有光泽差异,可见气泡,红外光谱测定可见充填物特征峰,发光图像分析可观察到充填物分布状态。
底衬处理
一些月光石用黑或暗色底衬来减弱透明度、增强月光效应。鉴别方法是:放大检查可见拼合缝;底部与顶部的包裹体不同;底部可有两组近直角的完全解理,项部可见气泡与旋涡纹。
扩散处理
经扩散产生鲜艳的颜色,表面所扩散元素(如铜)含量异常,颜色沿解理或双晶纹分布。通过放大检查可见透明晶质包裹体会产生形变,边缘熔融;不连续的管状包裹经扩散处理的长石体因加热导致间断;扁平状的晶质包裹体;卵圆形金属片熔融成更大的金属片。
保养
避免磕碰
月光石被认为是最容易碎裂的宝石,它脆性极高,虽然它的摩氏硬度已经达到了6,但它也天然具有两组完全解理,所以耐久性不是很好。因此,在日常佩戴月光石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要轻拿轻放,尽量不要同时佩戴其他宝石的首饰,以免碰撞。在摘下月光石首饰后,要尽量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存放月光石,最好是单独放在一个首饰盒里,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月光石。
远离化学物品
一般来说,佩戴月光石的女性居多,女性每天的日常打扮,总是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化妆品,但在化妆或者美容的时候,一定要把月光石摘下来,这样才能避免化妆品等化学品对月光石的损伤,万一月光石沾上了化学品,还是要尽快进行擦试和清洗才好。
避免高温干燥
在靠近热源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月光石。若是让月光石长时间处于比较高温的地方,回家以后应该放在清水里浸泡一会儿,因为月光石不能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