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行
唐代杜甫诗作
《最能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六句写长江三峡一带人们的生活习惯,中间六句江上水手行船的高超技能,结尾四句写当地人们的气量狭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全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描写土风,文字朴素。
作品原文
最能行⑴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⑵。
富豪有钱驾大舸⑶,贫穷取给行艓子⑷。
小儿学问止论语⑸,大儿结束随商旅⑹。
欹帆侧舵入波涛⑺,撇漩捎濆无险阻⑻。
朝发白帝暮江陵⑼,顷来目击信有征⑽。
瞿唐漫天虎须怒⑾,归州长年行最能⑿。
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⒀。
若道士无英俊才⒁,何得山有屈原宅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最能:驾船的能手。刘辰翁以最能为水手之称。
⑵公门:即衙门。
⑶舸(gě):大船。
⑷取给(jǐ):赚钱为生。艓(dié):小船。
⑸论语:书名,封建社会的教科书之一。
⑹随商旅:即指驾船。小儿、大儿:都指驾大舸的富豪的儿子。
⑺欹(qī):倾斜。
⑻漩:漩涡。濆(pēn):濆涌,涌起的高浪。《蜀谚》:“濆起如屋,漩下如井。”
⑼“朝发”句:语出《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有时朝发白帝(夔州),暮到江陵(宜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又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⑽目击:亲眼看见。征:征验。
⑾瞿唐:即瞿塘,峡名。虎须:滩名。
⑿长年:指舵师,艄公。《宋景文笔记》:“蜀人谓舵师为长年三老。”行最能:谓通瞿塘、虎须很容易。行,一作“与”。
⒀南风:南方逐利之风。《左传》:“南风不竞。”浦起龙注:“竞南疏北者,竞为南中轻生逐利之风,而疏于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解者以为恃强慢客,谬甚。”
⒁士:一作“土”。
⒂屈原宅:秭归县北有屈原故宅。
白话译文
夔州峡中男性大多不愿读书在官府求职,而在江上操船为业。
富豪人家有钱驾大船,贫穷门户靠驾小船为生。
小儿只读很少的一点书,年纪稍大就整束行装随商旅船学习锻炼。
那些出色的水手斜帆侧舵穿波过浪,在波涛汹涌的大江上稳操舟船通行无阻。
朝发白帝城,暮抵江陵,千里水路一日即达,在夔州目击此事才知果有其实。
瞿塘峡、虎须滩凶险无比,这些归州船夫却习于水性轻易驶过。
据说此地百姓气量窄,误趋南方逐利之风,对于北方文客却显隔阂。
如果说这一带的男子中没有英俊人才,那山那边的秭归怎么会有出过伟大诗人屈原的宅子?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暮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当和《负薪行》作于同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杜甫在夔州留意当地风俗人情关心百姓疾苦,写下了姊妹篇《最能行》《负薪行》以示同情。《负薪行》写山中负薪女,《最能行》则写江上水手。
《最能行》开头六句叙述的是“峡中”人的生活习惯。峡中人不重读书,多习驾船。从小读书少,无论贫富多以驾船为生。富人固然有“大舸”可“驾”,而“贫穷”人也只有“行艓子”来谋生。所以小孩少学,长大便“随商”漂泊。在人人过水上生活的情况之下,便自然涌出了大量“归州长年”那样的行舟能手。不用说,富人的“大舸”也是“归州长年”代为操持的。诗人交待了“峡中”生活习惯之后,笔锋便转上对这些“最能”者的具体描绘。
“欹帆”以下六句都是赞颂江上水手高超的行船本领。“欹帆侧舵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两句,不是写水,也不是写船,而是写水手行船的高度技巧与勇敢。帆,欹斜着,舵,转侧着,冲入波涛之中,非常形象。“撇漩捎濆”四字,仇兆鳌引《蜀谚》说:“濆起如屋,漩下而井。”并解释道:“濆高涌而中虚,漩急转而深没……行舟者遇漩则撇开,遇濆则捎过。”这更具体地刻画出了水手们在汹涌的急流中如何巧妙地撇开漩涡,带过浪头,而履险如夷——因之也就毫无险阻了。
在上两句的具体描写下,接着写“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诗人在作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下过峡,未到过江陵,他“目击”的是峡江水手们令人惊叹、令人钦佩的行舟绝技。这使他深刻体会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真正内蕴——不是仅因舟轻,流速就可以一日千里,而更重要的是水手们超凡出色的劳动。不然,遇漩而沉,遇濆而覆,或触滟澦,或滞黄牛,便会形成旅人的难逃厄运,那就谈不上“朝发”“暮到”。诗人虽然只经历了白帝以上的一段水程,但由于他对水手们劳动的了解,便使他充分相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根据的。诗人只有眼睛向下看,深入劳动人民的生活,饱和着对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技能的衷心敬佩,才能如此。
下文接着写道:“瞿唐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瞿唐峡的水那样浩瀚,虎须滩的浪那样暴跳,可是归州的水手,在航行中最能掌握它。这里才写了一句水,而写水仍为了写人,写出了在那惊涛骇浪之中的这些“长年”(舵师)们的惊人本领,诗人对水手们作了热情歌颂。这几句是这首诗的中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劳动的崇高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的爱,思想性很高;诗人从生活经历中,抓住了生活的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出之以朴素、真切的素描手法,很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诗人在歌颂了“归州长年”超凡出色的劳动后,在诗的末尾四句,指出了当地存在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人们的气量狭窄,错误地以南方的情调相尚,而疏远北方的侨居者。杜甫自己是“北客”,可能受到某些人的冷遇,但他却丝毫没有把这放在心上,相反,他为“此乡之人”辩护道:“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像有些人所说此地不产生英俊的人才,请问屈原是那里人?屈原的故宅不正在此处的山里吗?)”这和他同时期所写的《负薪行》的末尾“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一样,都是为劳动人民辩护。显然,峡中男子的气量狭窄和妇女的容颜粗丑,全因他们所处艰难恶劣的环境和困苦的生活条件所致他们的才能容貌,实际并不次于任何地区。只有像杜甫这样现实主义的诗人,才能有此理解,才能对这些劳动人民寄以真挚的爱。
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之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也是写舟行之速,也是写“长年”——水手们在浪涛中紧张的劳动的。它和《最能行》同样是“峡中”水上劳动者最好的颂歌,都是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
名家点评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始言夔、峡二邦之陋,末以昭君、屈原勉励其土俗,公诗篇篇忠厚如此。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
明代王嗣奭杜臆》:“最能”当是峡中“长年”之称。……“瞿塘”、“虎须”,此峡中最险者,则归州长年,必让最能矣。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二诗(指《最能行》《负薪行》)在夔州偶有所触,信笔而书,自是大家数。此诗尤近汉、魏乐府。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竞南疏北”者,竞为南中轻生逐利之风,而疏于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张云:写出楚人习惯操舟之态(“欹帆侧舵”二句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唐开元年间后期,举进士不第。唐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作品,显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3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