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可行性研究
经济学名词
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资决策前对各种建设方案、技术方案和生产经营方案的实施可能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任务是研究项目是否可行,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这一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首先开始采用,后经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陆续运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工作程序和评价方法。我国从1982年起,已将可行性研究列为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程序。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资决策期内进行,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最终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获得尽可能好的经济效果。力求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建设中的设计方案、生产中的技术方案,反复进行研究、计算、分析,权衡利弊得失。以便选取一个投入(包括资金、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少,产出(包括产品产量、产值和利润等)多的方案。因此,对于拟建项目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过程,也就是可行性研究的过程。
最终可行性研究,又称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它是可行性研究的主要阶段,习惯上简称可行性研究。由于各行业的技术特点不同,可行性研究内容也不相同。一般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有:
(1)建设项目的依据,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产品销售方向。技术引进项目要说明引进目的、水平和方式,与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
(2)市场需求和工厂生产能力,产品的竞争能力,预测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景,确定市场策略,制订生产纲领,按不同生产水平、投资费用和销售收益确定生产能力,对不同规模的建设方案进行论证;
(3)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研究其来源、价格、供应可能性、运输可能性和费用,需要进口的原材料的可能性等;
(4)地理位置和厂址的选择,主要是进行规划性选厂,也可与工程选址结合进行;
(5)工程项目技术工艺,选择并说明最佳布置设计及范围,主要设备选型全厂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比较,确定主要建筑物结构与工程量以及主要配套工程设施等;
(6)环境保护。说明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回收技术方案;
(7)工厂组织与管理机构的规模;
(8)确定各类人员的数量、知识和技能水平, 人员来源与培训要求;
(9)实施进度计划统筹安排设想,可用网络图表示;
(10)投资与成本估算,规划资金来源、筹措方式与数额、偿还能力预测;
(11)经济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作出结论说明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如何。
总之,最终可行性研究要对工程项目进入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对有关的生产纲领、厂址、工艺、设备、机械、电气、土木工程、车间划分、生产系统、投资总额、建设进度、组织机构、环境保护以及盈利和还本付息年限等问题,都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其工作深度相当于或超过了我国的初步设计。
最终可行性研究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精确程度要求在±10%,有的可能达到±5%,所需时间约8个月至1年或更长。所需费用,小型项目约占总投资的1~3%,大型工程约占0.2~1%。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5 13:0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