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之歌
冯至创作的诗歌
《最后之歌》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是诗人冯至的代表作之一。原载于1926年8月25日《沉钟》半月刊第2期,初收《昨日之歌》。在诗中作者表达了对两位亡母的深切怀念。
作品内容
记起母亲临终的祷告,
那正是暮春的一晚,
另样的光辉漾着她的病脸;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她把那时的情调深深地交给我,
还有我衣上的她的手泽!
箱子里贮藏着儿时的衣裳,
心内隐埋着她最后的面庞;
偶然把灰尘里的箱子打开,
那当时的情味也涌上心来。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可是中间又度了许多的年月,
此刻啊,一个清新的秋夜!
秋天的雨冷,冬夜的风悲!
镜中的我的面庞,
却没有另样的光辉;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这时我像是上帝的罪人
临刑时也听不见圣灵的呼叫!
记起母亲临终的祷告,
我却凄凄地无依无靠,
母亲把她的歌声,
真切地留在儿子的心中;
柔波却是空幻地,荡漾地,
许多的现象不可捉摸,
却引起许多的灵魂追逐!
沙漠的幻影累死了骆驼,
些微的火焰烧死了灯蛾:
神呀,我可曾向你真挚,
像母亲一般地信仰你?
神呀,我今宵向你祷告,
只请你给我一些,一些面上的光耀!
静默中神也没有答语,
我怔怔地是一人踽踽;
母亲望着她的幼儿,
我望着那柔波一缕。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我把那无可奈何的希望,
尽放在那缕柔波上!
它却像林中的鹿麇,
水底的游鱼,
霎时间奔入苍茫的云海,
像一颗流星的永劫!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阴暗渲染了我的面貌,
望着永逝的柔波向神祷告!
在母亲祈祷的床边,
牧师曾朗诵着古哲的诗篇。
他说母亲是一朵洁白的
洁白的花朵,开在上帝的花园。
在我寂寞的桌旁,
现出来一个聪慧的姑娘--
“起来吧!骑着骆驼,赶着灯蛾,去追逐残余的那缕柔波!”
*原载1926年8月25日《沉钟》半月刊第2期,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创作背景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1905年9月17日生于河北省涿县(现涿州市)。父亲冯文澍饱读诗书、性情温和,在冯至外祖父宦居涿州时与冯至的母亲陈氏结为连理,育有三儿一女,冯至降生时家已破产。
在冯至八岁的时候,母亲因病辞世。这对幼年的冯至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他失去了母亲温暖的怀抱。然后幸运的是,次年,冯至的父亲续弦,继母朱氏对冯至慈爱有加,待其如亲子一般。她甚至克服经济压力和亲属的非议,坚持把冯至送到北京读书,安排他在堂弟朱受豫家就住。在中学阶段,冯至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对几何和代数也产生了兴趣,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做了铺垫。
在冯至14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冯至大量阅读传播新文学的报刊杂志,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开始尝试新诗的创作。
然而,灾难却接踵而至。正当冯至在文学的道路上起步之时,他的继母也早早地故去了。家庭的变故使冯至变得非常自卑,他在孤寂中用诗歌寻求心灵的平衡与解脱。后来,冯至陆续创作了一系列诗文来怀念他的两位亡母,抒情长诗《最后之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09:20
目录
概述
作品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