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
汉语成语
曾经沧海(拼音:céng jīng cāng hǎi)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
成语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曾经沧海”。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得日益密切,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成为那个时期学术界、政治界的活跃人物。各派各家之间展开激烈争论,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
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家学说。44岁时,孟子便带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他先后到了齐、宋、滕、魏、鲁等国。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争霸争利,并不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尽心上》上中,孟子主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圣人之道至高至大,鼓励有志于道的人要志存高远,要向圣人学习,这里说的圣人就是指孔子。一是学习一定要有恒心,在学业上要取得一定的成就,要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就难以吸引他了;对于曾经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其他的言论就难以吸引他了。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波澜。太阳月亮的光辉,小小的缝隙都一定照到。流水这个东西,一定要把洼地注满再往前流;有志于道的君子,没有达到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算通达。”
成语寓意
登上泰山居高远眺,所见很广,会产生天下万物渺小的感觉;看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其他的水就难以吸引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一种规律性的因果结局。因此,要想使自己树立远大的志向,拥有宽广的胸怀,必须从书本上吸取更多的知识,从社会上领略更多的智慧,争取卓越人才的指导和帮助。只有学习的知识越多,眼界越广,心胸越宽阔,才不会去计较琐碎小事,而致力于关注重大问题。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曾经沧海”比喻见过大世面,经验丰富,对平常事物不放在眼中。动宾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清·严金清登洛阳城望中岳嵩山》:“暂卸征鞍薄暮填,洛阳城郭万家烟。曾经沧海方知险,看得名山亦有缘。”
清·吴之振《读宋荔裳观察安雅堂集题赠二首》其一:“香爇南丰宿火灰,虞山拂水想徘徊。曾经沧海波澜阔,早识匡庐面目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一回:“一时便觉那香的气味,有些钻鼻刺脑。请教,一个曾经沧海的十三妹,这些个玩意儿,可有个不在行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08:1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