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如清
第四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曾如清,江西省吉安县人。一九三〇年九月参加革命,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特务班班长,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局局长,中共雩都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治委员。一九三八年六月起,任新四军政治部民运科科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民运科科长。一九四一年五月起,任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一团副政委,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三分区一团政治委员,新四军苏中军区泰州独立团团长兼县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教导一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旅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八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三年起,任江苏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一九五五年九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一九七八年五月离职休养。一九八九年四月在南京逝世。
人物简介
曾如清,江西吉安县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活动和家乡的农民暴动,民国2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二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当选为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七届省人大代表。1978年5月离休前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正兵团职),晚年寓居傅厚岗34号,长期抱病担任《新四军》史料丛书(军部)顾问和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党史、军史、地方革命斗争史的资料收集和编撰做了大量工作,并先后在各种报刊上发表问忆文章10余篇。1989年4月27日在南京逝世。
人物事迹
曾如清,原名曾庆清,1915年8月23日(一说为1914年生人)出生在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一户贫农家庭,父亲以编篾缆为生,母亲是个贤慧能干的农家女,因产后风不幸早亡,当时曾如清刚满9岁,和弟弟一起被寄养在外婆家。后因家庭生活困难,曾如清刚10岁便辞别外婆和弟弟,跟随父亲学手艺,在吉安神岗山的一家篾缆工场里当童工。
童工的生活苦不堪言,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收工后还得为工场老板干家务,一不顺老板的心,随时会遭到老板一家的辱骂和欺凌。少年曾如清有苦无处诉说,只能把困惑和不平深深埋入心底。3年下来,曾如清吃尽了苦头,嫩弱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像竹篾般的坚硬,他学到了精湛的编缆技艺,也练就了缆绳般坚韧不屈的性格。
1926年9月,北伐军胜利进占吉安城,家乡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曾如清跟随父亲参加了吉安竹木业工会组织的游行请愿斗争,亲眼看到了大恶霸地主曾和苟被枪决的下场,亲身体验到泥腿子团结起来的威力。他高举着三角红旗,在如潮的人流中跳跃、呼喊,感到全身热血沸腾,一种从未有过的痛快!
大革命失败后,封建反动势力疯狂反扑,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工农民众陷入更深的黑暗中!狠心的资本家开除了曾如清和他身患重症痢疾的父亲,还讥讽说:“你们找工会、农会去呀,他们会救你们的!”父亲气愤万分,病情日趋严重,不久便含恨离开人世。在亲戚的帮助下,13岁的曾如清安葬了苦命的父亲后,只身来到神岗山,凭着一手编缆手艺,怀着对旧世界的深仇大恨,不屈地同命运抗争。后来,他找到了处于地下状态的吉安县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从事收集国民党军队、地方民团反动武装的情况,递送情报,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地下革命活动。
1929年春,党领导的吉安农民暴动取得了成功,各地都在恢复农民协会,成立赤卫队、少先队和儿童团,继而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曾如清积极投入家乡的革命斗争,先后担任村儿童团团长和乡赤少队副大队长,还被推选为乡苏维埃委员。在此期间,他同家乡的革命群众一起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送情报,配合工农红军作战,深深感受到党领导下的民众运动的伟大力量。1930年10月4日,红军第九次攻打吉安城,获得胜利,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1931年1月5日,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刚刚胜利结束,曾如清几经周折,在富田打听到了堂叔曾山,诉说了自己不幸遭遇,要求参加红军。曾山见他意志坚定,又有深仇大恨,便同意了。16岁的曾如清被分配在江西省苏维埃警卫团当战士,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曾如清在革命队伍中刻苦学军事、学政治,还如饥似渴地学文化,自身素质迅速提高。他的几篇墙报稿引起了徐特立同志的注意。那是在瑞金中央苏区,一次,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会副委员的徐特立同志在曾山同志处看到墙报,夸奖文章写得好,曾山指着跟在身边的警卫班长曾如清说:“墙报稿就是他写的。”徐老十分喜爱这个刻苦学习的青年战士,经曾山同意,将曾如清调到自己身边工作,朝夕相处,精心培养,后来又送到瑞金列宁师范学校短期培训。毕业后,曾如清担任了教育部巡视员、巡委会副主任和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徐老抓中央苏区城乡办学扫盲工作的得力助手。
1931年4月,曾如清经邹兆京同志(省苏维埃秘书长钟平同志的夫人,时任省苏机关共青团支部书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1月经徐特立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一个饱尝人间艰辛的穷孩子、童工,到成为一名无上光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曾如清不屈服于封建恶势力的压迫,奋力抗争的结果。
曾如清自幼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从小做工受苦,体质单薄。参加革命后,长期艰苦征战,负伤坐牢,身体更加瘦弱。解放战争中落下的咳嗽咯血的疾病,在朝鲜高寒气候﹑恶劣环境中加剧了,回国后在上海确诊为肺结核。
长年超负荷的忘我工作,逐步伤害着曾如清的身体。尤其是新疆蒙冤受屈之后,曾如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健康状况急转直下,陈旧性肺结核复发,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炎、气胸一齐袭来!但是,曾如清没有屈服,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同时更加努力地带病坚持工作。晚年的曾如清于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又担任了江苏省革命斗争史料征集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曾如清将晚年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投入到党史工作中去,他不知疲倦,真抓实干,为江苏的史料征集编纂工作开了好头。1982年5月,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确定在南京召开华东六省市党史资料征集会议。这个会规模大、人数多,光特邀参加的老同志就有好几十位。曾如清全力以赴投入会议的组织领导工作,从代表迎送、议程活动,到安全、保卫、会务诸事都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安排,并且一一检查落实,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个年逾花甲、重病在身的老人。华东六省市党史会议获得圆满成功,不仅起到广泛发动作用,而且征集到一批重要史料,这与曾如清的组织领导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参加革命五十多年的老同志、老党员,一种责任感、紧迫感驱使曾如清笔耕不辍,他要将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教训写下来,留给后人。为了写好回忆录,曾如清广泛采访老战友、老部下,查阅核实大量史料;他废寝忘食地写,咳嗽厉害了喝几口茶水压一压,头昏了吸一些氧气继续写。他床头的氧气瓶上接着3米多长的胶管,足以够着案头、柜中的资料,查看墙上的地图,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吸氧。每当住院,办公室就搬进了病房。就这样,曾如清晚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陈毅同志率领我们挺进苏北》、《秋风扫顽敌》、《主力地方化的道路》、《苏中三分区斗争的回忆》、《南下苏浙的日日夜夜》、《永恒的纪念》、《驾驭变化、速决全歼》等一批有质量的回忆文章。留给家人的个人回忆录从苦难的童年写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奔赴抗日前线,共9万多字(因健康原因未能继续写完)。他最后一篇纪念蓝阿嫩烈士的文章《鹰击长空》是在病榻上完成的,当文章在1988年12月4日《新华日报》上发表后,他如释重负,轻松地吁了一口气。
曾如清虽然疾病缠身,却始终倦恋故乡。1985年夏,在老伴吴友廉和儿子曾剑中的陪同下,曾如清回到阔别50多年的江西老家。他冒着沥沥淅淅的小雨,不事声张地来到锦源村,拜望父老乡亲,在弟弟曾庆河家吃了地道的家常菜,浓浓的米酒,勾起了浓浓的乡情。曾如清还特地拜望了曾山的嫂子,拜望了1937年出狱后曾为他治病的永东乡医夏起孝先生。利用这次回乡的机会,曾如清还参观了革命圣地井冈山;访问了当年自己战斗、工作过的兴国、于都、瑞金、宁都、南昌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要参观革命旧址,瞻仰烈士纪念馆,细细听讲解、看资料,久久不肯离去。
1988年10月底,曾如清病情突然恶化,肺部血管破裂引起大咯血,两天失血1600毫升。
11月1日中午,曾如清接受了气管切开手术。大量的淤血、痰液连同被结核菌破坏的肺组织被抽出,呼吸道畅通了;止血药、新鲜血浆源源不断地输入血管,出血止住了;人工呼吸机的适时运用,闯过了呼吸衰竭关;抗菌素的正确使用,严密的消毒,又成功的控制了感染;通过鼻饲管注入胃内的混合奶,维系着营养和热量。
严冬过去了,曾如清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的病房中迎来了他的第74个春天。将近6个月的殊死搏斗,使原本虚弱的曾如清更加衰弱了,这是何等艰苦的日日夜夜啊!呼吸管、氧气管、输液管、鼻饲管象绳索一样束缚着他;频繁使用的抽痰机每开动一次,都呛得他浑身痉挛、痛苦不堪;七八条毛巾轮换垫在后背、前胸,吸去他周身不断沁出的虚汗;背部与骶部由于长期仰卧和汗浸,皮肤红肿,濒临溃破,疼痛难忍……曾如清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显示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1989年4月27日凌晨2时16分,曾如清那长期负荷运行的、脆弱不堪的心脏猝然停止了跳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20:30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