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万标(1910-2005),宁化县治平乡人,1931年,他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后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身经百战,负伤三次,战功显著。2005年3月,他因病逝世,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曾万标1910年出生,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团长,江苏省武装警察总队总队长,江苏省军区独立二师师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南京警备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2年8月离职休养,2005年3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
主要事迹
1935年1月,担任班长的曾万标在遵义接到一个任务:担任旧军阀柏辉章公馆正门前方路段的警卫工作。
“父亲刚开始并不知道为谁警卫。也不知道里面在开什么会。”曾纪军回忆说。曾是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师级干部的曾纪军现在主要任务除了照顾老母亲,就是“帮忙带外孙”,弥补自己在部队没有带过女儿的遗憾。
团政委
宋任穷要求警卫人员:要确保万无一失。曾万标站岗的地形非常重要,是会所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口。为此,他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丝毫不敢松懈。会议开了三天,在第三天的深夜,周恩来陪着毛泽东走出洋楼,看望警卫人员,与大家亲切握手,说:“同志们辛苦了。”当时曾万标正在站岗,非常激动。
这个会议就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遵义会议。解放后,曾万标每每想到这个重要时刻,就特别自豪。能为遵义会议站岗,是上级对他的革命忠诚的充分肯定。
红军首个骑兵排副排长
“父亲的革命岁月,有挺长的一段时间是跃马疆场。”曾纪军说。
长征途中,红一军团在宁夏
青石咀大败国民党政府军骑兵七师,缴获大批战马后建立了骑兵排,这是红军第一支骑兵部队。曾万标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能力担任副排长,成为骑兵史上有位置的人。
“他当过骑兵排长、连长、营长。抗战的前几年,也是骑在马上打的日本鬼子。”
作为南方人,从来没有骑过马,年轻的曾万标带骑兵会不会很困难?
“具体情况他也没有跟我们讲过,不过听说骑术很好,一直带领骑兵部队。1942年后,骑兵受日本据点推进战术的限制,才改成步兵营,后来任曲阳支队长。”在曲阳,年轻英气的曾万标认识了当地姑娘杨国英,两人于1944年结婚。
在儿子曾纪军的家中,珍藏着一把日本军刀。它有一米多长,皮革刀鞘,尽管已有70多个年头,依然锋利非常。这把刀是大校亲自缴获的。
曾纪军向记者介绍了刀的来历:
抗战时期,身为骑兵营长的曾万标迎面碰上一队日本骑兵,有40多人。对方仗着装备精良,马匹好,横冲直撞。但距离太近,两队人马陷入混战。曾万标先干掉一个鬼子,另一个鬼子挥刀砍来,他急抬左手,用胳膊挡架。锋利的日本军刀不但砍开了一个10公分左右的伤口,还深及骨头,鲜血直流。曾万标显示出了刚强的意志,忍痛开枪,击毙了这个鬼子,缴获了军刀。
大校很看重这把用鲜血换来的军刀,如今曾纪军接过了保管之责。
不徇私,没把儿子调回南京
“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杨国英女士反复强调。这里的“实在”,指的是有原则,有正气,不搞歪风邪气。
曾纪军1969年入伍,全师下到农村种水稻。劳作非常艰苦劳累,整个连队,下地干活的一个人平均22亩水田,平常每天在地里忙活13、14个小时,农忙双抢时节忙活还要更久。这一种就是5年。同曾纪军一起从南京入伍分到同一个团的有73 人,到后来,只剩2个人了。其他人实在吃不了苦,调走的调走,退伍的退伍。
曾纪军也动了回南京的念头,他给父亲写信,说:“能离开这的都离开了。”言外之意是希望父亲能把自己调回去。他父亲给回了信:“组织上要你到哪,你就到哪,要坚持到底。”杨国英尽管86岁了,但这封信的内容,记得很清楚。
宿新华补充了一件事情:有一回小孩发高烧,姨妈(指杨国英)吩咐司机赶快送往医院。结果姨夫不同意,说,家里的事情,能用这车吗?这是国家配的公务用车。
“公家的车不能随便用,这个很正常,应该的。我们家一直都这样的,很习惯。”曾纪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