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飞龙塔
云南省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曼飞龙塔,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的后山顶上,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宛如一丛春笋破土而出,故傣语称为“塔糯”(笋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因为它通体洁白如雪,又称“白塔”。曼飞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
历史沿革
据傣族文献,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1204年),这组群塔是由3个印度籍佛教徒设计、大勐龙头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曼飞龙塔现存建筑创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整座塔为一大八小群塔丛聚的形式,塔的形式更接近于缅甸、泰国境内南传佛教的佛塔。因此当地人也称这种塔为缅塔。
建筑格局
综述
曼飞龙塔有200余级石阶,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佛龛里有一尊佛雕和一个佛像,佛龛上还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门口是两条泥塑的大龙。曼飞龙塔由基坛、塔基、佛龛与塔群三个部分构成。
基坛
整座塔首先是坐落在三层扁平的圆形基坛上,基坛外沿装饰以三层的莲瓣。
塔基
曼飞龙塔属砖石结构,在塔基上面建有由大小9座塔组成的塔群。主塔的基座直径3.9米,高12.9米。主塔最下面为呈圆台形布置、高度逐渐缩小的四层圆形须弥座,周长42.6米,除底层须弥座较为简素之外,上三层须弥座线脚和装饰较多。整个须弥座部分的高度约占整个塔高的五分之三左右,自然成为主塔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须弥座之上即为铃形的覆钵体,覆钵体之上为须弥座形的平头,平头之上为瘦高的仰莲,仰莲之上是三重圆盘,圆盘之上是宝瓶、宝盖,再向上是五重相轮,最后以宝珠收尾。
在主塔的八角各布置着一座小塔,小塔造型和主塔相似,只是规模略小。首先主塔底层素平的须弥座消失了,变成八塔连缀在一起的一个多边形台座。在这个台座上就是缩减为一层的圆形须弥座。须弥座之上依次布置覆钵体、平头、仰莲、圆盘、宝瓶、宝盖、相轮和宝珠。除了规模小于主塔外,相轮的数目也由五个变成了三个。和主塔一样除了宝瓶以上的部分鎏金之外,次塔也是通体白色,和主塔融为一体。
佛龛与塔群
八座小塔又各向外伸出带屋檐的佛龛,内置佛像,佛龛内壁还排布着佛像。在每个屋檐正脊上还装饰有一个小型的佛塔和一只呼之欲飞的泥塑凤凰,正脊和垂脊上雕饰以龙、凤、孔雀等吉祥图案。
塔刹是喇叭形的莲瓣立雕。每座小塔的塔座都有一个屋脊外延的佛龛,里面安放着一尊佛像,内壁则排列着整齐的佛像浮雕。佛龛正脊和垂脊上均饰有龙、凤、孔雀等陶塑,佛龛券门沿面有花草、卷云纹饰。
九座塔均为实心,在塔的底部南向辟有一扇小门,可通往塔内。塔内供奉着两尊佛像和传说中留有佛祖脚印的青石。
历史文化
塔糯庄龙
传说中,曼飞龙塔建于傣历566年即1204年(实际始建于18世纪)。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这组群塔是由3个印度籍佛教徒设计、大勐龙头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释迦牟尼脚迹
传说佛陀当年传法到过此地,在大青石上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后人特建此塔以资纪念。青石以及石上的足印被珍藏在塔基南面的暗室里。足印长80厘米,宽58厘米,上涂金粉。环塔塑有6条巨大的游龙,背负莲花,象征护法。
朝拜与诞辰纪念日
曼飞龙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崇拜和敬仰。
每年俸历一月十四日(公历10月20日)是曼飞龙塔的“诞辰”纪念日,傣族人按例欢庆两天,赕佛祭塔。
文物价值
曼飞龙塔,独具一格的古塔,表现了傣族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同时,该塔具有缅甸佛塔的风格,所以还体现了中外建筑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曼飞龙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曼飞龙塔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大劲笼的曼飞龙后山上,距景洪城约60千米,在景洪城的西南方向,有景(景洪)龙(勐龙)公路直达曼飞龙村。
交通
从景洪市政府自驾前往曼飞龙塔,大约57.6千米路程,用时1小时32分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9 14: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