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灸经
灸法专著
《曹氏灸经》是继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又一部灸法专著,总结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疗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填补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法学专著的空白,同时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学的兴盛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 曹氏灸法所提倡的一个新特点是:施灸壮数要按疾病的种类与轻重程度而定,不能限定一个固定的数量,多的壮数达五十至百壮以上,少的仅有几壮。或许是在《曹氏灸经》的启发下,后世出现了葛洪、鲍姑、陈延之、僧深师等一批竭力倡导灸法的医家。并且,直到唐代王焘所提出的“弃针重灸”的观点,也是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氏灸经》的影响,当然,这应当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灸疗医家辈出有直接的关系。
作者生平
曹翕,三国时期魏国人,曹操的孙子,擅长灸法,著作有《曹氏灸经》,这本书在《隋书·经籍志》、《江南通志》均有书名的记载;曹翕还著有《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曹翕,三国时期魏国人,曹操的儿子,擅长灸法,著作有《曹氏灸经》,这本书在《隋书·经籍志》、《江南通志》均有书名的记载;曹翕还著有《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其中《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这两部医籍都是阐述针灸学内容的,可惜都已经亡佚。
著作
《曹氏灸经》是继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又一灸法专著。它较《足臂十一脉灸经》等书所载灸法孔穴多,并具体记载了灸法禁忌与禁灸的原因。显示了秦汉三国以来灸法的进步,促进了灸法的发展。它的部分佚文保存在晋陈延之《小品方》、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及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籍中。另撰《解寒食散方》,也已佚。
学术成就
曹翕对灸法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所著成的《曹氏灸经》是继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又一部灸法专著,总结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疗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填补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法学专著的空白,同时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学的兴盛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
较之《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曹氏灸经》在治疗部位上较前者明确,治疗病种上也较前者增多,特别是对于穴名及灸量的记载,更是前者所没有的。《曹氏灸经》的部分内容被保留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晋·陈延之的《小品方》、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和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医著中。参照这些文献中所辑录的内容,可以看到《曹氏灸经》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极为详尽的阐述,而且对灸穴的名称、定位、施灸壮数等都有完整的叙述。另外,对于灸法的禁忌、禁灸的原因等都作了明确的记载。
曹氏灸法所提倡的一个新特点是:施灸壮数要按疾病的种类与轻重程度而定,不能限定一个固定的数量,多的壮数达五十至百壮以上,少的仅有几壮。或许是在《曹氏灸经》的启发下,后世出现了葛洪、鲍姑、陈延之、僧深师等一批竭力倡导灸法的医家。并且,直到唐代王焘所提出的“弃针重灸”的观点,也是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氏灸经》的影响,当然,这应当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灸疗医家辈出有直接的关系。
可见,《曹氏灸经》在当时流传很广泛,促进了灸法的发展,对两晋、南北朝以致唐朝的灸法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2:27
目录
概述
作者生平
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