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本熹(1915年2月22日—1983年12月25日),上海人,化学工程学家,核工业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生平
1915年2月22日,曹本熹出生于上海。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7年11月,转入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5月,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9月,任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助理;12月,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1年1月—12月,任昆明利滇化工厂助理工程师。
1943年—1946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化工系,毕业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化学工程系副主任。
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
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9月,任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主任。
1953年,任北京石油学院教务长。
1956年,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燃料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任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1983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起,曹本熹从事核燃料生产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等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用萃取法分离军用钚的核燃料处理及放射性废物处理等重大试验和工程建设与运行的领导工作;参与解决由四氟化铀转化为六氟化铀、由六氟化铀贫料加氢还原成四氟化铀等生产技术问题;领导了对苏联原有湿法生产四氟化铀工艺的改革试验;解决了将流化床技术用于由二氧化铀制四氟化铀的技术问题。
曹本熹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工业化学与化工原理实验室”。
截至1983年12月,曹本熹编著的论著有《湍流状态下低温气体与金属壁的传热研究》《石灰乳泡沫法强化脱硫》《STUDIES ON SPRAY DRYING》《我们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等。
人才培养
1945年,曹本熹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化学工程系。
1952年,曹本熹在清华大学创建了石油工程系。
1953年,作为筹建负责人之一的曹本熹创建了北京石油学院。
曹本熹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化工原理》课程,还指导本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豆浆喷雾干燥试制豆乳粉”的专题实验研究。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曹本熹出身在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其父亲曹永城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理科,曾在英国商人开办的保险公司任高级职员。因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而退职,靠出租少量房产维持生计。曹永城为人忠厚、爱国,主张发展科学,重视子女教育。曹本熹兄妹共四人,他为长子,下面还有曹本濂(二弟)、曹本钧(三弟)、曹本琴(小妹)。
曹本熹的妻子是魏娱之,两人育有一女一子,曹瑛(女儿)、曹珏(儿子)。
人物评价
“曹本熹的一生是为中国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他鞠躬尽瘁,死且不已。他就象那闪亮的恒星,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宇宙,人们永恒地感受那份温暖。”(
中国石油大学评)
“他(曹本熹)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建设者,他在许多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业绩,他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评)
“曹本熹是中国很有名望、德学双磬的科学家,为中国核事业建设与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时任二机部部长
刘杰评)
人物纪念
1996年4月28日,曹本熹塑像揭幕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