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古城,在今
山东省
菏泽市老城区。
北魏至
金六百余年
乘氏古城,金至民国八百余年曹州古城。
曹州始置于
北周政宣元年(公元578年)。因受
黄河泛滥之影响,州城城址几经变迁。明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曹州知州
范希正度势规划,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初有街道,奠定了今
菏泽市老城区的基础。
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始建
乘氏县于今菏泽城区,直至1166年(金大定六年)。其间,除隋末唐初战乱
乘氏县一度废置外,历北周、隋、唐、五代、宋及金,共678年其名未变。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
乘氏县被金军占领。当地百姓多随宋南迁;加之连年水患,户口大减,乃于1166年(金大定六年)废乘氏县,其地并于
济阴县(济阴古城在今
定陶区力本屯乡境内)。又二年,黄河泛滥,大水平地逾丈,济阴城圮于水。曹州太守
赵世安将曹州和
济阴县治均迁于今城。这是
菏泽城第一次为州治。自此,为
济阴县治达200年。
1368年(
明洪武元年),因黄河水患又废除
济阴县,其地直属
曹州。州治先迁至安陵镇,再迁盘石镇(
曹县城)。今城改称古雄镇。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巡抚山东大理少卿张骥奏以河北人民渐广,差赋不便,仍以金乘氏县旧址复置曹州。
1446年(
明正统十一年),原曹县知县
范希正迁任
曹州知州,乃利用旧州址,度势规划,始筑城池;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初有街道,奠定了今城基础。城池经多次缮修、增筑,至1512年(明正德七年)告成,历时66年。城周12华里,城墙高2.5丈,堞高5尺,趾宽3丈,池深1.5丈,广4丈。建有四门:东曰“东秩”,西曰“西成”,南曰“阜民”,北曰“拱辰”。门上建戍楼,门外有吊桥,城四角筑有敌台。
1522年(
明嘉靖元年).知州沈韩离城5里筑护城堤防水。1620年(明泰昌元年)巡道许鼎臣又加葺城面,修饰城楼。设四城楼:东曰“青波旭日”,南曰“风入虞弦”,西曰“凤台霜晓”,北曰“云里蓬莱”。复于城门额嵌石为匾,东曰“双河”,南曰“南华”,西曰“凤山”,北曰“
济阴”。
1767年(清
乾隆三十二年)知府樊濬改土城墙为砖墙,周长1872丈,根宽1. 6丈。设炮台26座,水簸箕84道,门楼4座,垛口3134堵,马道斜墙8堵,马道门楼8座。
1938年至1948年,十年间城墙两次重修,三次拆除。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城墙遗址上植树,现已成林,成了浓荫覆盖的绿化带。城内街道纵、 横各7条, 相互交叉,状若棋盘。交叉点称隅首,共23个(其中名称不详的5个)。以隅首为界,街分数段,各段长短大体相等,通名叫巷。东西巷32条(其中有2条名称不详),南北巷26条,共58条。民国初改巷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