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和,教授,
硕士生导师。现任
杭州师范大学教学督导。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侧重体育史、奥林匹克学、学校体育学。
1978年于
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并留任体育理论课程教师,1979年上半年在
北京体育学院全国青年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学习,1981年上半年参加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史教师培训班,1985-1986年在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助教班进修硕士课程。1986年晋升讲师,1994年任体育系副主任,2000年晋升教授,2001年被评为河北师范大学“学术带头人”,2002年任公共体育教育部主任。2003年9月到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工作,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6年开始主持
国家体委项目“河北省群众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发展及其内外关系”,此后,陆续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国家体委项目,2000年)、中国体育简明通史·第七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3年)、浙江体育史(浙江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文化研究工程,2009年)、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运动休闲活动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0年)等。
1993年出版译著《中国体育概论》(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此后陆续出版《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指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中国体育简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合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合著)、《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与奥林匹克运动》(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合著)、《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中国体育通史·第七卷》(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体育思想史·现代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合著)、《浙江体育史》(杭州出版社,2014年)等。
此外,还参编或主编教材《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学校体育发展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体育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奥林匹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等。
自1984年发表《浅探我国古代以动健身思想的形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1期)之后,陆续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古代的重文轻武风气及其对体育的影响》(《成都体院学报》1988年2期)、《亚洲古代学校体育考略》(《体育文化导刊》1990年6期,此文在北京亚运会科学报告会上专题报告)、《儒家学说与古代体育性格的形成》(《体育文史》1993年9期)、《奥林匹克精神与现代中国》(《体育文史》1995年1期)、《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体育文史》1999年11期)、《Oriental Physical Culture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国际体育史学研究会刊(德)》(1999年6卷)、《高师体育的几个误区及改革设想》(《体育文史》2000年1期,此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对我国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9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6期)、《中国人认知“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9期)、《“奥林匹克运动”辨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7期)、《体育史学科现状之改进散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7期)、《新中国参与奥运的心路历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1期)、《“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由来与涵义的演进》(《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1期)、《中西体育比较》(《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6期)等。
现兼任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常委、浙江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暨体育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