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格
谜格
曹娥格是猜谜语中最常见的谜格之一,别名:碑阴格。格名最早出现在《韵鹤轩笔谈》,书中云:“灯谜有十八格,曹娥格为最古,次莫如增损格,增损即离合也”。
谜格规则
格规:此格规定谜面必须为四个字或者是八个字,谜底为两个字或者是四个字。
格法:扣合时将谜底的每个字按左右各拆分为两个字,再把拆开的字与谜面两个字对一个字,互相对应进行扣合。
谜例解析
1、织匠、巧妇(打一京剧名)——谜底:红娘。释例:此为四个字的谜面扣两个字的谜底。将谜底“红娘”拆成“丝工、良女”再扣合谜面。
2、林野、华裔、小山、配偶(打二中草药名)——谜底:杜仲砂仁。释例:此为八个字的谜面扣四个字的谜底。将谜底“杜仲、砂仁”拆成“木土、中人、少石、二人”再扣合谜面。
格名典故
曹娥是东汉时小女子,闻父亲沉溺江中,找尸未着,痛哭欲绝,投江而死,会稽上虞令度尚为之立碑。蔡邕闻碑文写得很好,随后在碑阴(碑后面)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隐“绝妙好辞”四字。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篇》中记载了曹操和杨修共同猜曹娥碑阴所刻“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个字的故事。“黄绢、幼妇、外孙、齏臼”扣“绝妙好辞”四字。谜底的“绝”字左右分开成“色糸(丝)”两字,会意“黄绢”;“妙”字左右分开成“少女”两字,会意“幼妇”;“好”字左右分开成“女子”,两字会意外孙;“辞”字左右分开,成“舌辛”两字,会意“齑臼”(齑臼,是研姜蒜类辛味的器具)。谜格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和谜的拆字扣合方法而得名。
作者之谜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隐“绝妙好辞”,凡爱好猜谜的读者都知道,这就是流传了近两千年的“曹娥碑隐语”。它的作者是谁,啥地方人?古今一些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东汉陈留蔡邕所作。”然而,近人刘国桢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古今姓名大辞典》中说:“后汉末两蔡邕,同时同字伯喈,同以孝行闻,何其奇也!但一为陈留人,一为上虞人。上虞终隐不仕,而陈留终仕不能隐。岂陈留未尝到上虞,而‘黄绢幼妇’即上虞之笔耶?”
一石激起千层浪。刘氏之说,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于是,围绕“陈留蔡邕是否到过上虞”进行了深入研讨,因为这是解开“曹娥碑隐语作者之谜”的关键。但是,《后汉书·蔡邕传》里没有提到陈留蔡邕去上虞,也没有陈留蔡邕曾在曹娥碑上题“黄绢幼妇”,难道范晔将此事遗漏了?不!范晔对他自己的著作十分自信,他曾在《狱中与诸生侄书》中说:“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虚设。”可见蔡邕确实没去过上虞,不然范晔那能忘了这件名闻遐迩的轶事?
我是赞同刘氏观点的。虽说陈留蔡邕之亡命江湖在吴地生活了十三年,但此时的他身陷困境,随时都会遭来杀身之祸。即使有机会到上虞,也是不可能冒险去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不顾个人安危,暴露自己行踪。难道说为块曹娥碑上的诔辞,值得用一条人性命搭上去?这是有悖于人之常情的。
晋人虞预会稽余姚人,他同东汉上虞蔡邕相距不过百余年,有《会稽典录》二十四卷传世,所记都是本乡本土的事。书中有段记述:“至元喜元年(151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尚弟子邯郸子礼甫弱冠,有异才,因试使为之,操笔立成。朗嗟叹,遂毁其章。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虞预是位有名的文学家,他知道在东汉末年有两个蔡邕,一个职位显赫,一个小有名气。那么为什么不写清楚曹娥碑隐语作者的籍贯呢?因为他了解陈留蔡邕没来过上虞,更没题过字。
后人将曹娥碑隐语作者说成“陈留蔡邕”,我想,大概是受“有官者则有名”的影响,把此事附会于蔡中郎身上,一来可以抬高曹娥碑的知名度,二来可以把曹操与杨修到江南猜碑阴之谜的故事编成功。不知这种分析对否?(诸家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8:29
目录
概述
谜格规则
谜例解析
格名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