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短时的或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
灾害;持续性暴雨会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
重大经济损失。
词语解释
暴雨的发生主要是受到
大气环流和天气、
气候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现象。因素,因而暴雨灾害的发生不仅有其自然的原因,而且有其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能够产生洪涝灾害的暴雨被称为致洪暴雨,这是防灾减灾部门最为关心的。
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势位置等。
天气和气候因素是引发暴雨的直接原因。当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形、
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中国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既有高原和大山,也有平原、盆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对暴雨形成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高原和山地由于其阻挡作用,常常会形成绕流和爬流等,易于引发暴雨。同时,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带一般来说地面坡度较大,沿河多为阶梯台地,排水条件较好,洪水浸淹范围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然而,如果遇到高强度,大范围的暴雨,尤其是持续性大暴雨,就容易发生大水没城的严重灾害。并且,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区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人口增长迅速,与水争地的情况日益严重,加重了这些地区的
暴雨灾害脆弱性。平原地区由于其地势平坦,面积辽阔,较少发生以冲击性为主的山地灾害,而以漫渍型的涝灾为主。
人为因素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
(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筑堤围湖,围江河湖滩造田等,会导致湖泊的数量减少,河流不畅,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大量的降水就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直接原因,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又兴起了围湖建房,进一步加剧了湖泊面积的减少。
(3)侵占河道,流水不畅。人类活动一方面不断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畅;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一旦发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损失。
(4)防洪设施标准偏低。低。除
黄河防洪标准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标准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
(5)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城市洪涝险情。
(6)盲目的滥采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湖泊减少,蓄洪能力下降;
主要分布
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岷山-横断山以东区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我国暴雨灾害
主要特点
灾害预警
降水强度
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30.0~6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
大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70.0~13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140.0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250.0毫米之间为特大暴雨。
预警信号
黄色暴雨信号。 图形符号为 , 颜色为黄色。其含义为: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
红色暴雨信号。 图形符号为 ,颜色为红色。其含义为:在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黑色暴雨信号。 图形符号为 ,颜色为黑色。其含义为:在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应对指南
收到预报
1.收到暴雨预报信息后,我们要注意关注雨情、水情变化和相关信息。可以查阅本地区防汛预案,了解各类灾害隐患点和紧急转移路线图、联络方式。
2.接到洪水预报时,提前准备食品、衣物、饮用水、生活用品和必要的医疗用品。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妥善安置家中贵重物品,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好防水措施。
3.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河流、沿海及低洼地带。如果住在这些地方,出现连续暴雨或大暴雨时,必须提高警惕,持续关注洪水警报,时刻观察房屋周围的溪河水位变化和山体有无异常。特别是晚上,更应十分警觉,做好转移的准备。
1.救生哨、手电筒、救生衣、救生圈、救生毯、头盔、手机、充电宝。
2.多功能刀具、绳索、打火机、蜡烛。
3.小帐篷、睡袋、防潮垫、雨衣、雨伞、暖宝宝。
4.气垫船(家中的轮胎等可漂浮物也能应急使用)。
吃的:巧克力、牛肉干、压缩饼干、方便面、罐头,其他密封良好的食物。
喝的:包装饮用水。
穿的:厚、薄衣服各几件,最好选择颜色鲜艳或有反光效果的衣服。
1.各种消炎药、退烧药、外用抗感染药。2.消毒酒精、外用碘伏、酒精棉片、消毒湿巾。3.简装葡萄糖水。4.纱布、止血带、创可贴、体温计。5.特殊药品(家中有特殊病患时准备)。
洪水来袭
1.保持镇定,听从指挥。洪水发生后,要听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排,及时转移到安全区域或到相对安全区域等待救援。
2.来不及转移或在外被困时,不要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若在家中无法逃出,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的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可用麻袋、草袋、布袋或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外也要堆上沙袋。如果洪水不断上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3.如果被困在郊区,可能找不到建筑物,应尽量向高处转移。不过此时要特别注意规避山洪可能经过的路线,避免被山洪卷走。不能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离,防止直接触电或因跨步电压触电。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应做好逃生准备。注意收集各种漂浮物,盆、桶都不失为逃离险境的好工具。任何入水能浮起的东西,如床板、箱子、柜子、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撕开床单、被单等代替。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能够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帜)、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食物、喝些热水增强体力。逃生时,要搞清附近地势和洪流方向,选择合适的路线。
挑选油桶、储水桶等体积大的容器,迅速倒出原有液体后,重新将盖盖紧、密封。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有一定的漂浮力,可以捆扎在一起应急。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和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也都有漂浮力。
第一步:把救生衣套在颈上,将长方形浮力袋置于身前,系好领口的带子。
第二步:将左右两根缚带分别穿过左右两边的扣带环,绕到背后交叉。
第三步:将缚带穿过胸前的扣带环并打上死结。注意:在穿着前,要检查救生衣是否破损。有的救生衣仅在一面配置了反光膜,如果把反光膜穿在里面,就发挥不了作用。要将缚带打死结,以免因受到冲击或漂浮较长时间而松开。
遇到滑坡
1.处在滑坡的山体上时,应向滑坡的两侧逃离,最好是向上走,寻找安全地带。如果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寻找身边最近的固定物,迅速抱紧,保证自己不被冲走。不要顺着滑坡的方向走。不要惊慌失措,原地不动。
2.驱车时要仔细观察,注意坠落物。随时注意山上的动静,防止被掉落下来的石头、树木砸伤。实在不行,弃车逃生。看清楚眼前的道路是否存在塌方、沟壑等情况,以免发生危险。
3.逃生时,尽量绕开悬崖、陡坡、石洞等危险地带,确保安全。如果在逃生过程中受到阻碍,想方设法寻找支撑物,保持身体平衡,避免跌落。寻找合适的躲藏地点。避难场地应选择在容易发生滑坡的坡体两侧外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离原来居住的地方越近越好,这样可以保证交通、水、电的使用。一定要注意,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附近,如上坡或下坡。
遇到泥石流
如果在生活区遇到泥石流,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上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立刻通知泥石流可能涉及的村、乡镇或工矿企业单位,提醒他们密切关注泥石流的发展变化和趋势。选择避难场所的时候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密切关注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的某种生命线工程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交通中断、爆炸、房屋倒塌、火灾、洪水等。
在山区旅游时遇到泥石流,采取下列措施避难:立即逃生,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线向沟谷两侧或高地上跑,千万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的山体下,因为这些地方可能会有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灾害发生。游客不要在凹形陡坡或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