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文学院(School of Liberature Jinan University)创办于1929年,是
暨南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古籍研究所、中外关系所、哲学研究所5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
办学历史
中国语言文学系始建于1927年6月,是暨南学堂升格为
国立暨南大学后首批设立的独立学系之一,最初称为中国语文学系,同年9月第一届学生入学。
1949年8月,根据
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命令,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个学院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停办。
1958年9月,暨南大学在
广州重建,中文系随之复立,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0年秋,中文系又增设了新闻学专业。
1966年,“文革”开始,中文系停止招生。
1970年春,暨南大学被撤销,中文系被并入
广东师范学院(今
华南师范大学)。
1978年,中央做出了复办暨南大学的决定,并开始了一系列复办筹备工作。被调到其他学校的原中文系教工也陆续调回中文系工作。当年秋季,暨南大学复办后开始招生,
1980年,中文系开设汉语专修班(学制2年),后来又在汉语专修班的基础上成立汉语中心;
1985年2月,汉语中心从中文系划出并成立对外汉语教学系(即今华文学院)。
2003年6月,根据学校的院系机构调整,原中国语言文化教学中心并入中文系。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中文系增设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2022年8月,获评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2022年12月28日,参与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建设联盟”正式成立。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文学院是暨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支柱,无论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获批数目还是获批经费均位居各学院前列,甚至位列榜首。学院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项,占学校总数的40%;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项。“十二五”期间,文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达44项,五年来平均每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占全校数量的35%,立项率是学校平均立项率的2倍多,是全国平均立项率的3倍多。
2015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32项,2020年1月,学院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2等奖3项。2016-2019年期间,全院发表A类文章超过112篇,其中,在《
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5篇。
学术平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文学院下设有2个学系和3个研究所,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古籍所、中外关系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开设有3个本科专业。2019级起,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改由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开办,因此文学院从2019级仅开办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院现有在职教工191人(含博士后),本科生的师生比约为1:4,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67人,有博士学位155人、硕士学位9人;博士生导师57人、硕士生导师52人;正高职称67人、副高职称42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中文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各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 秀 人 才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4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和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海外华人文学、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学、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
中国古代史、
历史地理学、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世界史、专门史);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和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出版、文物与博物馆);以及
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师范教育方向)、
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含师范教育方向)3个本科专业,具备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语言文学并列全国第八名,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获评“B+”,中国史学科获评“B”;同时拥有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文学院构建并获批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具备763名本科生、444名硕士生、205名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可以满足修读不同层次课程(含双学位)、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学术交流的需要。
学院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