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华文学院(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是
暨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孔子学院外派汉语师资岗前培训院校、华文教育基地、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办学历史
1953年,在
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拨款420万元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创办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创办的华侨学校之一。
1956年,广州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并入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成立广州华侨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
1965年,补习学校迁至天河区瘦狗岭,更名为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
1968年,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被迫停办。
1978年,根据中央有关决议,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复办。
198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在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基础上创办广州中国语言文化学校。
1925年,暨南大学在上海真如开办留学生预科班,是中国最早开展留学生预科教育的高校。
1958年,暨南大学预科部在广州正式成立。
1970年,预科部被迫停办。
198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暨南大学预科部复办。
1980年,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汉语专修班;
1984年,中国语言文学系在汉语专修班基础上成立汉语中心;
1985年,暨南大学文学院成立,汉语中心从中国语言文学系划出,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对外汉语教学系之一。
1993年,经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整建制并入暨南大学,成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1994年,暨南大学预科部并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1995年,暨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系从文学院划出,划归华文学院。
1996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列入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系率先面向国内学生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即今“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1999年,学院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招收“对外汉语教学与华文教育”方向硕士生。
2000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学院设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对外汉语教学各方向硕士生改由该专业招生。
2001年,学院成立应用语言学系。
2002年,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与暨南大学共建的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在华文学院成立。
2003年,学院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确定为“华文教育基地”。
2004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学院开始博士研究生培养。
2005年,学院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共建“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同年4月,学院设置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华文教育专业,并成立了华文教育系。
2012年4月28日,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在华文学院成立。
2015年,暨南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院在华文学院成立。
2018年,学院被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确定为“孔子学院外派汉语师资岗前培训院校”。
2019年,学院被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2022年8月22日,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12月28日,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建设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4个教学系部,3个本科专业;此外,华文学院还设有非学历教育,包括预科、全国联招强化班、语言进修和各类语言及师资的短期培训项目。
教学系部:应用语言学系、汉语系、华文教育系、预科部
本科专业: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
学科建设
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师资力量
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8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3人、讲师59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8人、硕士学位者8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5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者1人。
教学建设
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名牌专业1个。
省级特色专业:华文教育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华文教育
省级名牌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
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暨南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院、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及
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四个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9篇,获国家社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等11项,省部级项目18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7年底,学院图书馆有图书资料13.7万册,生均约30册。
《
广州华苑》为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侨刊,刊号CN-44(Q) 1049,创办于1991年,是学院前身“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校刊。自2013年改版以来,该杂志成为一本由华文学院学生自采、自编、排版,展现学院五洲学子风采的综合型刊物,该刊系广东省汉语实验教学中心项目。2019年,《广 州华苑》升级为季刊;2020年,《广州华苑》期刊归入学院招生与社会合作部校友工作职能。
《
华文教学与研究》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办的一份学术季刊,2001年正式创刊,原刊名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10年起使用现刊名。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44-1669/G4;国际刊号:ISSN1671-5306。
合作交流
2015-2019年,每年约2500-4000名海外学员,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或外派教师团)接受为期15天—3个月的短期中华语言培训。
2015-2019年,学院每年承办10-19次“中国寻根之旅”,2-3次“中国文化行”,2-6次海外华校自行组织的中华语言文化感知营和师资培训班,4-6次海外华文(中文)教师师资培训,2-3次华校校长研习、校董华夏行,以及若干孔子学院师生中国行,海外教育部及外交部官员中华文化和普通话研习班,广东省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活动等。
2015-2019年主要短期培训项目分类
1.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中华语言文化学习感知项目——中国寻根之旅、中国文化行、亲情中华、优秀华裔青少年大中学生营,回家过中秋/端午等,广东情·中国梦等项目;
2.面向海外华文教师的华文教育概论、华文教师证书测试、教育法、普通话培训项目——“华文教育·教师研习”、华文教师证书项目、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研习培训班、各国普通话培训项目、正音班项目,海外中文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项目;
3.管理人员及校董、校长等短期培训项目——新生代华教管理人员项目、校长研习项目、校董或侨领等知名人士华夏行/访华团项目、一带一路管理人员培训班项目;
4.国内外教育部、外交部公务员中华语言文化、普通话、管理学等培训课程;
5.两岸大学生、华文教育及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项目;
6.走出去的“华文教育·名师巡讲”和中华文化大乐园项目;
7.海外华人华侨青少年教育基金项目(项目部设在华文学院,负责科研和中华文化课程实施);
8.广东省语委普通话培训班项目;
9.各国合作单位、教育机构、侨社自主委托的各类师资和中华语言文化研习班项目。
文化传统
华文学院有两个寓意,第一是“华人华侨”,秉承暨南大学的办学宗旨,服务对象没有改变;第二是“华语华文”,教育内容重新认定。
华文学院院徽的整体造型是圆形,主体图案是红色的“华”字艺术体,形似一颗茁壮的大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代表着华文学院的办学使命,是将中华语言文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下面的蓝色波浪代表着海洋,寓意中华文化越过重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沟通和友谊的使者。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