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是由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认为是
夏至到
立秋之间。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面赤、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为其主要特点。根据发病季节与I临床表现,西医的
流行性乙型脑炎、
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流行性感冒、登革热、中暑、夏季热等,可参考暑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于暑热当令的季节。发病急骤,热势亢盛,初起即见气分阳明热盛的证候。症情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复杂的病机变化,易见津气欲脱、闭窍、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本病应注意与春温相鉴别。虽然两者起病均可即见里热证候,但春温发生于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见之里热证候,不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的证候表现;病变过程容易伤阴。暑温发生于夏至之后的暑热当令之夏季;初起即之里热证候,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之大热证;病变过程极易耗气伤津。
辨证分析
暑温的发生由感受暑热病邪而致。夏令天气炎热,人体或因汗出过多津气耗伤,或因劳作过度,抵御外邪能力低下,则往往容易感受暑热病邪而病。本病所及脏腑、部位,主要是阳明胃、心营、厥阴肝等。
暑热病邪炎热酷烈,侵犯人体每见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临床上邪在卫分阶段极为短暂而往往不易觉察,故一发病即出现高热、汗多、口渴、脉洪大等气分阳明
胃热炽盛证候。若气分暑热病邪不解,可侵入营分而出现心营热盛或引动肝风。若暑热病邪进而侵入血分,则可迫血妄行,出现癍疹或各种出血症。暑热病邪极易耗伤人体津气,故在病程中常有背微恶寒、自汗、气促而喘、心烦口渴、肢倦神疲、脉芤等津气耗伤证候;甚则身热骤降、四肢不温、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津气外脱的危重证候。若邪气猖獗而人体正气不足,则可见暑热病邪直人心脑、肝经而引起神昏、痉厥等危急证候。
暑温病总的治疗原则,为清暑泄热。I临床上还需根据病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比如辛寒清气,涤暑泄热,清心凉营,凉血解毒,开窍熄风,益气敛津等。
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型
【证见】 壮热,汗多,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治法: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8克,粳米12克,芦根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l剂。
若见壮热、汗多,同时也觉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即白虎加人参汤)。若身灼热无汗、微恶风寒者,加青蒿9克,香薷9克,连翘12克,大豆黄卷12克。若胸痞、肢倦、呕恶、苔腻者,可加竹茹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滑石18克。
中成药
⑴
清开灵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l一2次。
⑵
双黄连粉针,3克加入5%葡萄糖
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⑶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青柴石知二黄汤(赖天松等《
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
黄芩15克,大黄8克(后下),青蒿9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适用于高热急症,退热效果颇验。
暑伤津气型
【证见】身热息粗,心烦,口渴,自汗难止,肢倦神疲,小便黄短。舌嫩红,苔少而干,脉虚无力。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
处方: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荷梗10克,知母15克,西瓜翠衣15克,粳米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早、晚各1剂。
若发热甚、面红赤、渴喜冷饮者,可酌加生石膏30克(先煎),天花粉15克。若津气耗伤甚,出现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促欲脱、脉散大者,为津气欲脱之危重证候,应予益气敛津、生脉固脱,可在方中去黄连、知母、竹叶、荷梗,加入五味子9克,沙参15克(即成为生脉散加味)。
2.中成药
⑴
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并用
参麦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两药配合使用,每日1次。
⑵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0毫升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
⑶参麦针注射液,用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后接参麦针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适用于津气欲脱危重证候者,抢救治疗。
3.单方验方
竹叶石膏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竹叶12克,石膏30克,法半夏8克,麦冬12克,人参6克(可选用西洋参10克或太子参2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适用于治暑热伤津气或热病后气津两伤。
暑伤肺络型
【证见】 身体灼热,面赤,烦渴,头目不清,咳嗽气粗,骤然咯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方药】
1.主方
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桔梗9克,牛蒡子1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如咳嗽频频,疾稠带血丝者,去白芍,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若高热、烦躁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2克。若咯血量多者,加三七10克(研末,冲服),大黄9克(后下)。
2.中成药
⑴
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0.9%
生理盐水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⑶
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清肺止血汤(赖天松等《
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地黄30克,牡丹皮10克,仙鹤草12克,苇茎12克,鱼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暑入心营型
病名:暑温·暑入心营证
【证见】 身热烦躁,夜寐不宁,时有谵语,甚或昏迷不语;或猝然昏倒,身热肢厥,气粗如喘,
牙关紧闭。舌红绛,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 凉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竹叶心8克,连心麦冬12克,莲子心3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玄参18克,生石膏30克(先煎),栀子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手足躁动,甚至抽搐者,可加钩藤12克,地龙18克。若昏迷不语、喉中痰鸣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10克。
2.中成药
⑴
醒脑静注射液,用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按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⑵行军散,每次1克冲服,每日2~3次。
⑶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牡丹皮9克,连翘10克,竹沥9克,鲜生地黄24克,赤芍12克,桃仁9克,鲜茅根30克,石菖蒲3克,灯心草2克,生姜汁1匙(冲)。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暑热动风型
【证见】 身灼热,头颈痛,甚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神迷不清,喉间痰壅。或见舌红苔黄干,脉弦数。
【治法】 清泄暑热,熄风定痉。
【方药】
处方:羚角片6克(或以羚羊角骨15克代,先煎),桑叶9克,夏枯草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贝母10克,钩藤10克(后下),生地黄25克,菊花15克,生白芍15克,茯神木15克,竹茹15克,狗肝菜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唇焦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如抽搐频频,难以控制者,加僵蚕10克,地龙20克,大黄10克(后下)。若兼见癍疹、衄血、咯血者,可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克,大青叶12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
⑴止痉散,每次1~2支冲服,每日2~3次。
⑵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钩藤煎(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处方:钩藤9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参30克,寒水石30克,蝉蜕6克,蜣螂6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暑热动血型
【证见】 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癍疹密布,色显紫黑,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舌绛苔焦,脉弦数。
【治法】 凉血解毒,涤暑开窍。
【方药】
1.主方神犀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30克,板蓝根30克,玄参25克,紫草15克,石膏30克(先煎),淡豆豉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头痛、颈硬、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12克(先煎),钩藤12克,地龙25克。若喉中痰声漉漉者,可加天竺黄10克,胆南星12克,猴枣散2支(冲服)。若出血症状严重,斑疹鲜红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侧柏叶30克。
2.中成药
⑴
醒脑静注射液,用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⑶云南白药,每次l克冲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十全苦寒救补汤(《戴麟郊温热论》)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8克。
指夏季感受暑邪而发病的热性病。临床表现一开始就发热身困,汗大出,背微恶寒,形似
伤寒,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於右,头晕痛,面垢齿燥,口渴引饮,面赤心烦恶热,大便或秘或泻,或泻而不爽等。暑温易夹杂有传染性的疠气,是夏季较烈性的一类传染病,前人称为“暑温夹疠”。如流行性B型
脑炎、中毒性痢疾、
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