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歌
当代穆旦诗作
《智慧之歌》是当代诗人穆旦于1976年3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该诗第一节以“现在完成时”的时态透露出诗人的心路历程;第二、三、四节诗人将“幻想”具体化为幸福的源泉:爱情、友谊、理想;最后两节写诗人在一片荒芜中找到了“一棵智慧之树”,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棵树恰恰是以诗人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美好幻想作为生命的营养液。全诗整体上体现出沉郁顿挫的气象,体现出穆旦一贯的诗歌之风:理性冷静地抒情。
作品原文
智慧之歌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
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
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有一种欢喜是青春的爱情,
那是遥远天边的灿烂的流星,
有的不知去向,永远消逝了,
有的落在脚前,冰冷而僵硬。
另一种欢喜是喧腾的友谊,
茂盛的花不知道还有秋季,
社会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腾,
生活的冷风把热情铸为实际。
另一种欢喜是迷人的理想,
它使我在荆棘之途走得够远,
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看它终于成笑谈。
只有痛苦还在,它是日常生活
每天在惩罚自己过去的傲慢,
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谴责,
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片荒原?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
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
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
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创作背景
《智慧之歌》作于1976年,这一年是诗人穆旦去世的前一年。此时的穆旦已经走到了幻想的尽头,将近二十年的政治迫害,特别是其间“文革”十年的社会颠倒,打破了他对人生所有的美好憧憬。这一年穆旦从改造农场回到了南开大学,继续接受改造,全家六口人挤在学生宿舍楼里的一间十平米的小屋。一天傍晚,由于校园灯光昏暗,穆旦不慎摔伤了腿,摔成了股骨骨折,但因为十年浩劫,医院陷入混乱加上诗人自身的政治身份,腿伤一直得不到治疗。身体忍受着病痛的同时,穆旦心理的压力也非常大,几乎耗费了他二十年的《唐·璜》译稿完成后一直无法出版,诗人常常自问,翻译这些作品,有什么用。就是在这样的夹缝境地中,穆旦创作了《智慧之歌》,在生命晚期之时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回顾。
作品赏析
《智慧之歌》将生命自审与历史拷问引入灾难岁月,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令人痛苦的自觉性,全诗就是一次对个人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不死不休的严峻叩问。
诗的首节面对人生的惨淡血痕毫不退避,直揭生命的底色与本质,为全诗定下了冷峻悲切的调子。生命从欢喜的幻想开始,以飘零的落叶结局,就像一片叶子的旅途:从碧绿到枯黄。中间四节可视为诗的第二部分,是对人生由喜转悲的变化过程和以痛苦为日常生活真相的具体呈现。其中前三节选择了三种欢喜的事物,代表人生所有的美好。然而,它们一一都将过去并蜕变成日常生活性的痛苦:青春的爱情曾让当事人沉醉迷离,喧腾的友谊曾使朋友们热血沸腾,迷人的理想曾令人不畏险途。但是时过境迁,它们都不敌社会腐蚀与人世变迁,爱情退烧变得“冰冷而僵硬”、友谊变质被实际利害取代、理想褪色“终于成笑谈”。因此,紧随而来的“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谴责,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片荒原?”的质询就越发显得震撼心魄。
在其他诗作中,穆旦一再抒写过现代人一脚踏进荒原而进退两难的困境,但诗人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他对欢喜的怀疑缘于对痛苦乃是人生本质的确信。因此,诗在末节以酸涩之笔冷静展示了一个严肃思想者在苦难的宿命中必然收获的“智慧的痛苦”:“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诅咒它每一片叶的滋长”。生命智慧从痛苦中收获,人类精神的成长当以物质生命的损耗为代价,这固然是诗人晚境苍凉的一己感悟,也是一种普遍道理的深刻揭示。《智慧之歌》将痛苦凝聚而成的智慧拟喻为一棵不凋之树,全诗对它的刻画就不是表现“树”的自然情状,而是隐秘地指向诗人错综难言的人生体验与思想意识。
整首诗歌尽管是穆旦暮年之作,洞穿了人生中所有的复杂因素,拥有着舍却妄念后达到的明净智慧,但并没有那种看破俗尘、心如死水的消极之意。诗歌感情起伏平缓,又充满矛盾冲突,蕴含着强大的张力。现实与理想,智慧和受难,感情和理智,言语和沉默……穆旦一直受到来自两端的冲力,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明白“沉默是痛苦的至高的见证”,但最终不愿痛苦随身而没。因此,《智慧之歌》是一首回顾往事的诗歌,苍老残酷,又是一篇坚守信仰的抗争誓言,刚强有力。
名家点评
文学理论家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智慧之歌》揭示爱情、友谊、理想等这些以往的欢喜有如落叶飘零的现实,最后以酸涩的笔触冷静展示了一个严肃的思想者必然收获的“智慧的痛苦”。人类精神的成长是以物质生命的凋谢为代价的,这里体现了一种智者清醒而自觉的生命意识。
嘉应学院教授曾令存《语文月刊》:《智慧之歌》写出了一个——不,是一代受难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艰难岁月里对生命的执粉与沉思。它是时代的产物,但又是超时代的。《智慧之歌》它融“现实、玄学、象征”三位于一体,写出了诗人“发现底惊异”,展露着诗人的人生智慧。
南开大学教授王宏印《不朽的诗魂 穆旦诗解析、英译与研究》: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回到了伊甸园,回到智慧之树那古老的象征中。在为智慧付出痛苦的生命中,生命哲学高于智慧之树。显然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超越了西方的智慧。东西方智慧的融合和超越,是穆旦这种智慧性诗人的最高的创造力的表现,也是迄今为止新诗所达到的最高的创作水平和认识水平。在将人的生命奉献给智慧之树的生命的过程中,人的生命枯竭了,而智慧之树得以永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反讽,在这里,诗与哲学合一、东西方合一、智慧与情感与意志合一、真善美合一。乃有这首《智慧之歌》。明乎此,乃有这首《智慧之歌》的解读与理解。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清代诗人查慎行的后代。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写出了《流浪人》《哀国难》等出色的诗作。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2年响应救国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1948年赴美,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错误地打成“历史反革命”,剥夺教学与公开发表作品的权利。“文革”时期被抄家、劳改。1976年左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了《智慧之歌》《春》《夏》《秋》《冬》等诗作。1977年2月去世,1979年平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4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