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邽镇景贤书院,是清代下邽人唐顺祖(曾任固原学正)、唐宾饧父子,于道光三年(1823),在原寇公祠的基地上创办起来的书院。因原下邽县是驰名的“
三贤故里”,即唐代
张仁愿、
白居易、宋代寇凖三位贤人的故乡,故其书院特以“景慕贤达”中的“景贤“二字命名
唐顺祖之子唐羲寅(举人)与知县鲍铁帆及余仙圃玉成之,并增置学田以作经费。后因连年灾荒,院事停办30多年。后来,羲寅去世,又加之回民战火,竞使书院房舍焚毁大半。直到
光绪十九年(1893),
渭南知县樊增祥在任,他重视文化教育,倡议重修景贤书院,并捐俸银100两;又商请在外做官的雷光甸(礼部主事)、曹元阶(县知事)及乡商曹元坤各义捐白银l000两。官路乡王松年(在京作御史),捐土地600亩以作学田;使学田增至1400名亩。为办好此事,乡人公举士绅八人(常生馥、刘映清、柳阴清、王鸿治、武豫泰、焦连城、师守谦、董班良)主办重建之事。经多方募捐,数年努力,终于建成一座颇具规模、设备像样的书院。正如武树善《渭南县下邽景贤书院重修记》中所述:其“尊经之阁,享贤之祠,庋经之宸,讲艺之堂,栖士之所,以及户牖案几,炉灶釜甑之属,无不鼎然犁然,纲举目张”。
书院南向,大门上方悬挂“景贤书院”匾额,为名宦樊增祥知县所书。进门是一方花木小院,更里则有三个圆门;中门题额“文苑”,东门题额“正谊”,西门题额“明道”。进中门,第一进为讲学课堂。其两边楹联为——
书院建成后,立即聘请下邽新举人武树善为书院山长,招生开课。其课程设置有经、史、地、算、格物(物理)等。学生每月还可领到膏火费(助学金)。光绪二十八年(1902),武树善去山西作官,先后继任山长的有武豫泰、李凌虚、王念祖等。
书院东边,与
慧照寺相距20多丈,是几户人家的农田;书院西边,是县丞公署(县副知事、二爷衙门)。书院北边是藏书楼。为了礼敬先贤,书院规定,每逢寇辈诞辰(农历七月十四日),全院师生都去官底镇北边的寇陵扫墓。教师赵福元(生员),还填写有一首纪念寇莱公的歌词,其大意为——
景贤书院重新建成后,即成为渭北最高学府,入学员生甚多。光绪三十三年(1907),根据当时书院改组的“通令”,将其改名为“景贤高等小学堂”;l942年又改为“景贤私立初级中学”。书院建立以来,人才辈出,知名人士有颂臣、王普涵、黄树泰、姜宏模、郭临清等(暨
屈武先生),都曾在此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