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传统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时景德镇便有两处瓷窑,分别为“陶窑”“霍窑”。通行的看法是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应肇始于五代。《中国陶瓷史》说道,“江西景德镇的胜梅亭(以前称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已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最早的窑址。”
至宋元时期,随着景德镇陶瓷的繁荣,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也有了新的发展。据《江西陶瓷史》载,“景德镇周围,遍布窑场。……石(白)虎湾、湘湖街、南市、盈田、柳家湾、三宝蓬、宁村、牛屎岭、枫湾、湖田和董家坞等地,……不仅是窑场所在地,也是瓷器出口的商业中转地。”
至明清,朝廷在珠山设御窑厂,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景德镇瓷业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进入成熟期。
工艺特征
窑体、窑房和坯房的独特形状、结构、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窑房营造的独特技艺。例如,清代雍正以来,景德镇最盛行的是“镇窑”,蛋形的镇窑属于平焰窑,综合了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优点。
砌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产场所,同时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紧凑。景德镇传统窑房宽敞通风、经济实用、兼具仓库、生产车间和生活间的三重功能,它给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筑标准,要求工艺高超而又别具风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镇的城区风貌,同时成就了景德镇瓷业建筑的营造技艺。
砌窑(结窑)、补窑(修窑)在景德镇被称为“挛窑”。其技艺在瓷业中极为重要。由于砌窑、修窑、槎窑、抹泥的技艺关键独特,窑户老板往往对这些店家和技师非常尊敬、不敢怠慢。挛窑技艺是瓷业生产环节中赚钱最多的。每挛一次窑,可获40块银元。即使有的窑一年不挛窑,每烧一次也得给挛窑店两担大米,作为挛窑师傅的生活费。据传挛窑工一年可得100担稻谷的收入。挛窑工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较忙,其余时间比较轻闲。所以景德镇有句民谚,“命要好,余坊佬(指挛窑的余姓师傅)”。砌窑或修窑一般需要五天。挛窑师傅负责打窑基、结窑螃、封窑篷等几项主要技术性强的工作。结窑囱和其余工作则由窑户的拖坯工、架表工和4名徒工等来完成。晚清以来,景德镇挛窑师傅都是都昌县花门楼余坊村的余姓族人。他们的挛窑技艺只在族内子侄中传授。他们收徒仅在人手特别缺少的情况下,才会回都昌老家挑选少量族人学艺。
工艺流程
景德镇传统制瓷烧成必须经过的工艺流程如下:
将成坯装入匣钵内,称为装匣或装坯。把坯体装入匣钵之前,要预先在匣钵底上撒一层薄薄的石英粉或稻谷壳灰(匣钵垫渣),以防止坯体与匣钵熔结,一般还要在坯体下放置一块与坯体底脚相适应的渣饼(垫饼),但有的坯体装入耐火度高而底部平坦的匣钵时,也有不用垫饼的。上了釉的大型坯件装入匣钵时,必须利用支架或支钉。坯件之间或坯件与匣钵墙之间必须用刨花塞紧,使坯体平稳,以防止坯体倾倒或坯体未装平稳而发生烧成器物变形。
装坯的具体操作有以下要求:
1、装坯前,要对待装坯体的品种、规格、数量及特殊要求进行了解摸底。
2、针对坯体,准备各种不同尺寸的匣钵。对匣钵质量进行挑选和修整。把匣钵烧成使用的次数记下来,以便满窑时分别放入不同的温度中烧成。有的匣钵有一点小裂纹,但还可以用,则可放在匣钵柱的上部;不要放在匣钵柱下面,以防止高温倒塌事故。
3、景德镇把未经过预烧的匣钵叫“土匣”,经过预烧的匣钵叫响匣。选用匣钵时,小器匣钵都是经过预烧的,否则不能装坯。大器匣钵预烧的“土匣”内也有装坯的。小器匣钵是指平底的大匣钵,一钵装多件瓷坯;大器匣钵则是指一钵装一件瓷坯的小匣钵。
4、装坯前应将匣钵整修打磨,除去匣钵内外的渣屑,充分扫刷干净,然后用专门配制的涂料在匣钵的外底部与内壁上涂敷一层,以防装烧时匣钵屑粒子掉入坯上而造成落渣缺陷。
5、匣钵经过整修后,还需逐个叠座校正,俗称坐死子口,使匣钵与匣钵之间密切吻合,避免摇动,也可防止火焰射火并带入碳粒及各种挥发物而造成瓷器废品。在匣钵找平校正后,在一定高度画上规定的标记(一般用高岭土浆刷一弧形线),俗称打墨线,这样满窑时就不需要再进行找平校正。
6、装坯时要估算好匣钵的容量,充分利用匣钵容积。装坯前,垫好糠灰或石英粉,用木板压平后,再放上垫饼(俗称渣饼),然后将生坯平稳装好。在装烧陈设瓷时还要用木刨花支撑,以免生坯互相碰撞破损。
装坯是满窑前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按照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装匣,则可以减少废品,提高成品率;否则由于装坯不善,器物将产生变形、落渣、射火、下码翘等毛病,甚至造成匣钵柱倒塌。
把装有生坯的匣钵摆放到窑炉内,叫装窑或满窑。蛋形镇窑窑室高大,结构特殊,没有吸火孔,没有闸板,对火焰的控制主要靠匣钵柱的松紧稀密来调节,所以镇窑的满窑技巧是很有讲究的。“一满二烧三歇火”,是装烧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只有把好满窑、烧窑、歇火三关,才能烧出好瓷器,忽视哪一个方面都会出问题。这句行业俗语将“满窑”放在第一位,还有更强调“满窑”的意思。
满窑工首先要熟悉蛋形镇窑的窑位。窑位是指窑内可供烧制瓷器的位置,有前、中、后,左、中、右和上、中、下之分,各有专名。窑位不同,温度不同,适合烧制的瓷器也不同。
装烧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摸透了“火”的脾气,把满窑烧窑概括为“卡和放”的技艺。所谓“卡”就是卡住火路,不让火白白地跑掉或随便乱跑;“放”就是让火按照满窑时布置的火路去跑,命令火就范,以保证各窑位的温度和气氛达到预期目的。
满窑方法
1、在整个窑室内,匣钵柱的布置有的成犬牙交错排列,有的成对称排列。交错排列阻力大,窑火停留时间长,可以停住窑火和保持温度;对称排列阻力小,窑火停留时间短,停不住窑火和保持不了温度。炉栅附近为燃料燃烧区,往后几排匣钵柱便是对称排列,称为扇火区,因为这里温度高,装烧工人有意不让窑火在这里停留,所以匣钵柱对称排列,让火快速往后流去。接着往后几排匣钵柱便是犬牙交错排列,称为前错拉区,目的是提高阻力,让窑火在这里释出更多热量,烧好这里的高温瓷器。接着再往后几排匣钵柱为拉背区(也称窝里)、后错拉区等,均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排布的,这就是充分运用“卡”和“放”的技艺。
2、匣钵柱尽可能满到窑顶,甚至触及顶篷,以提高上部料垛密度,增加阻力,把火焰往下压,尽可能提高下面温度,缩小上下温差。
3、用匣钵屑装置的位置和数量来驱使火在高度方向上成波浪形前进;而“错拉”则是在水平方向上迫使火焰绕弯前进。
4、为了尽可能提高窑后面的温度,在火焰进入烟囱之前,采取了挂窑口的措施,即在靠近烟囱底的一排匣钵柱间,除下面留有大约为60毫米×100毫米×100毫米的间隙外,其余匣钵柱间空隙全用匣屑和塑性黄泥塞紧涂密,直到窑顶,这样,迫使火焰倒下来,从挂窑口下面空隙溜出去。由此看来,这种平焰窑也有倒焰的地方,而且挂窑口的措施还可提高余堂的温度,如果把蛋形镇窑的后部看做烟道,则挂窑口就相当于闸板。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景德镇传统瓷业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瓷业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窑房建筑技艺承载了博大精深的祖国陶瓷文化、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萌芽,谱写了华夏古代手工业文明最辉煌的篇章,也是中国古代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科学、民俗和旅游景观价值。其主要内容为窑房建筑技艺和坯房建筑技艺。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窑房及营造技艺是和举世闻名的景德镇瓷器有着最直接实质的联系,古代美轮美奂的艺术瓷器都产自这些浸透独特技艺的历史遗迹中。尽管历尽沧桑,但景德镇还保留了大量的、大规模的和相当完整复杂、仍在延续、并浸润在景德镇文化中的历代瓷业体系遗存,景德镇传统瓷业建筑及技艺就是其中极富价值的一部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景德镇来说,乃是景德镇这世界品牌的基本识别标志之一,是景德镇民间文化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之一。保护这份独特重要的文化遗产,研究和弘扬其传统精华,将为打造更具魅力的未来文明,提供有力启示。
传承人物
余云山,男,1942年5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余云山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申报。项目名称: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胡家旺,男。2018年5月,胡家旺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申报。项目名称: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保护措施
2016年7月,江西省吉安市吉州窑景区需要盖一个馒头窑,余云山儿子兼徒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余祖兴独自前往建造,此时传承人已卧病在床,因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由传承人儿子余祖兴替代进行传承教学片的拍摄,在盖窑的同时,讲解并演示传承人教授的技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景德镇市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获得“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景德镇市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获得“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14年6月14日,“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代表着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景德镇古窑首次复烧开窑在其中被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