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义学
哲学派别
普通语义学家们把人类所处的世界分为实物世界和语言世界,并认为随着文化的发展,语言世界将不断扩大。在语言的海洋中,人人都需要有语义学修养,都应当接受语义学训练,掌握“外延法”,用以辨别词语有无确指的对象。
简介
普通语义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以日常语言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哲学派别,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诞生
1923年,奥格登和里恰兹合写了《意义的意义》一书,标志着普通语义学的正式诞生。创始人为原籍波兰的美国哲学家A.H.S.柯日布斯基。柯日布斯基的《科学与健全的精神--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入门》,系统地阐述了语义学的基本思想。附和并予以解说和发挥者众多,主要有政论家S.切斯;祖籍日本的美国语言学家S.I.哈亚卡瓦(早川一荣)和数理生物学家A.腊波波特等人。切斯的《词的暴政》(1938)推动了该学派在美国的传播;早川一荣的《行动中的语言》(1939),通俗介绍了普通语义学的基本观点。他们除研究语言和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外,还研究语言、思维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语言对思维和行动的影响。他们建立了普通语义学研究所、国际普通语义学会(1942),主办了《普通语义学报》和《等等:普通语义学评论》。
学术思想
他们强调有对象的词语即有外延的词语,才是可信可用的。他们宣称研究普通语义学的目的在于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从而做到协同合作、消除纷争。
在普通语义学家看来,任何语词均有内涵,即使是象“美人鱼”这类虚假概念,也有内涵,即“美女头鱼身子的怪物”。但他们认为,虚假概念无外延,即无对象,因为外界并无此实物。例如“天使夜里守护在我床头”这句话就无外延意义。因为天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能用任何科学方法加以检验。他们指出,对这类虚假概念的争论,必然无尽无休,造成冲突。因此,无外延词语是人类纷争的根源,需要通过“外延法”教育加以清除。他们还把“荒唐的抽象”和“科学的抽象”混为一谈,认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共产主义等等,亦属“无外延的虚构”,并说正是这类语词造成无数冲突和痛苦,要求勒令禁用。
主要影响
普通语义学在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研究语言对思想、行动的关系和作用,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它夸大语言的作用,视之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力量。同时,它否定科学抽象,贬低理性认识,深深陷于狭隘经验主义之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普通语义学流派逐渐衰落了,便其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许多领域和部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2 20:52
目录
概述
简介
诞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