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翠鸟
翠鸟科翠鸟属鸟类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30-45克。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耳后有一白斑。额、头顶、枕和后颈黑绿色,前额侧部、颊、眼后和耳覆羽栗棕红色,颧纹翠蓝绿黑色,背至尾上覆羽辉翠蓝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
动物学史
进化
普通翠鸟是翠鸟属鸟类,根据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在中新世晚期,翠鸟属的祖先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与三趾翠鸟属(Ceyx)的祖先分化,随后翠鸟属内首先分化出蓝带翠鸟。在上新世,除蓝带翠鸟外,翠鸟属分化成两支,其中一支为普通翠鸟和小蓝翠鸟半领翠鸟闪蓝翠鸟(Alcedo quadribrachys)的共同祖先。随后这一分支继续分化,普通翠鸟和小蓝翠鸟的共同祖先与另外两种分道扬镳,最终普通翠鸟和小蓝翠鸟也演化为两个不同物种。
分类
普通翠鸟包含指名亚种在内,目前被承认的亚种一共有七个。其中在中亚、阿富汗和克什米尔的翠鸟种群有时会因嘴巴较短且下半身颜色较淡而被分为第八个亚种A. a. pallasii。这些亚种的差异主要在于颜色的变化,其中上半身有绿蓝、亮蓝色和紫蓝色的变化;耳羽有赤褐色或蓝色的变化,而下半身则是浅橘至深红褐色的差异存在。
命名
该物种于1758年前就已被其他动物学家所描述。1758年,卡尔·林奈在其著作《自然系统》第十版中以双名法以不同数据命名了两种现今都被归类在普通翠鸟下的物种,一种为Gracula atthis,出自其学生之一的弗雷德里克·哈塞尔奎斯特的旅行笔记中,与八哥鹩哥等一众现今为雀形目的鸟类一同被分类在鹩哥属下。而另一种当时则命名为Alcedo Ispida。现今的分类将Gracula atthis作为指名亚种,而Alcedo Ispida则成为了其亚种之一,后者也同时是翠鸟属的模式种。Gracula atthis的模式产地位于埃及。
则是来自莱斯沃斯岛一位美丽女子的名字,她深受古希腊抒情诗人莎孚所喜爱。整体学名意义即为“倩女般美丽的鱼狗”。
普通翠鸟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多种称呼,《尔雅·释鸟》把翠鸟称为“鴗(音lì)”,同“利”谐音,因此其推测,翠鸟或许有富贵、财富、吉利的寓意。其他如“北翠”、“翠碧鸟”、“鱼师”、“鸼鸟”及“(翠)鹬”等。其名称可能来自于一种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被合称为“翡翠鸟”的鸟禽:其“形如燕,尾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源自于其振翅时所发出的“翠翡翠翡”声。《本草纲目》中记载体型较大者为普通翠鸟,小者为鱼狗,而翠鸟颜色似翡翠,尾巴可作饰品。而钓鱼公的名字则来自其等待猎物时如钓者在池畔静坐等待的模样。
形态特征
普通翠鸟表现出性别二态性,这意味着雄性和雌性的外观不同。雌雄体型和颜色相似,但雄鸟下颚为黑色,雌鸟下颚为红色。这种差异可以区分性别,尤其是在繁殖季节。普通翠鸟拥有令人惊叹的羽毛,以明亮的蓝色、橙色和白色为主色调,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鸟类之一。这种鲜艳的色彩既美观又实用,可以在河岸栖息地提供伪装,并在求偶时吸引配偶。
雄鸟
前额、头顶、枕和后颈黑绿色,密被翠蓝色细窄横斑。眼先和贯眼纹黑褐色。前额侧部、颊、眼后和耳覆羽栗棕红色,耳后有一白色斑。颧纹翠蓝绿黑色,背至尾上覆羽辉翠蓝色。尾短小,表面暗蓝绿色,下面黑褐色。肩蓝绿色,飞羽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全为黑褐色外,其余飞羽黑褐色,外翈边缘呈暗蓝色。翅上覆羽亦为暗蓝色,并具翠蓝色斑纹,两翅折合时表面为蓝绿色。颏、喉白色,胸灰棕色,腹至尾下覆羽红棕色或棕栗色,腹中央有时较浅淡。
雌鸟
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褐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
幼鸟
幼鸟整体上颜色较暗,上体蓝色较少,绿色较多,下体为浅红色,胸部最初有模糊的棕色条纹。黑色喙的尖端呈白色,脚呈玫瑰色。
虹膜土褐色,嘴黑色,脚和趾朱红色,爪黑色。
近种区别
喜马拉雅山脉所罗门群岛之间,普通翠鸟跟其他翠鸟分布有所重叠且形态相似,但普通翠鸟有一条横贯眼部及耳羽之间的橘黄色至红褐色条纹,是这种鸟类与其他六种相似翠鸟(包含摩鹿加的三趾翠鸟蓝胸翠鸟蓝带翠鸟蓝翠鸟蓝耳翠鸟斑头大翠鸟在内)区分的识别特征之一。但须注意这种特征在蓝耳翠鸟的亚成鸟身上也有。而与斑头大翠鸟比较时,普通翠鸟体型较小,而眼斑颜色与前者的黄色不同。
普通翠鸟在其范围内可能与其他小蓝翠鸟混淆。然而,它的红褐色耳斑和特定的头部图案是其显著特征。
栖息环境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主要栖息于林区溪流、平原河谷、水库、水塘、甚至水田岸边。
普通翠鸟经常出现在水体边,无论是死水还是流动的水体。水体种类繁多,但必须充满鱼类和与它们体型相仿的小鱼。水必须足够清澈,它们才能有效地捕鱼。河岸边还必须有植被,以便它们在寻找猎物时栖息在上面,尽管它们偶尔也会在半空中盘旋寻找猎物。环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例如,采砂后形成的许多砾石坑,重新被植被覆盖,并放养鱼类,构成了翠鸟的新领地。翠鸟通常会在河边找到庇护所和避难所。然而,湖泊的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它们可能距离渔场有一段距离,与筑巢地点相距甚远。
分布范围
留鸟: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文莱、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摩洛哥、荷兰、北马其顿、菲律宾、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东帝汶、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阿联酋和英国;
繁殖地:阿富汗、亚美尼亚、孟加拉、不丹、波黑、柬埔寨、中国、格鲁吉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挝、马来西亚、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东亚区、欧洲区、中亚区)、塞尔维亚、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非繁殖地:巴林、直布罗陀、马耳他、阿曼、巴勒斯坦国、卡塔尔、沙特和苏丹;
季节性不确定:中国澳门;
游荡(非繁殖):也门;
游荡:关岛、马尔代夫;
来源不确定:密克罗尼西亚和帕劳。
生活习性
迁徙
如果每年都有丰富的食物可用性,普通翠鸟就会定居。否则,它们就会迁徙。翠鸟能够在几百米外找到合适的陆地,在陆地上展翅翱翔。如,在中国大陆东北地区的个体就会迁徙。在欧洲的个体,会在北部和东部度过夏季,而在冬季时向西南方向迁移,通过沿海水域迁徙到气候更温和的地方。特别是当内陆水域结冰时,它们可能会迁徙到潮汐沼泽和海岸。其中在英国的个体移动距离不超过500千米,而比利时和法国的繁殖鸟类会迁徙至少500千米,捷克及斯洛伐克的翠鸟则迁徙1500千米左右,在俄罗斯的则会需要迁徙3000千米左右。至于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季寒冷的种群,迁徙是必须的。在冬季,筑巢区与越冬区截然不同,迁徙路线可达数千千米。每年的这个时候,这些普通翠鸟更常出现在海岸沿线,造访岩石海岸、河口、泻湖、港口、红树林等地。令人惊讶的是,普通翠鸟可以成为一种有这种翅膀的候鸟;它的迁徙从不在高空活跃,而是缓慢而有步骤地进行。
活动
常住种群全年都停留在同一片水域,幼鸟(不稳定)确保物种的分散和种群的混合。留鸟。常单独活动,一般多停息在河边树桩和岩石上,有时也在临近河边小树的低枝上停息。经常长时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一见水中鱼虾,立即以极为迅速而凶猛的姿势扎入水中用嘴捕取。有时亦鼓动两翼悬浮于空中,低头注视着水面,见有食物即刻直扎入水中,很快捕获而去。通常将猎物带回栖息地,在树枝上或石头上摔打,待鱼死后,再整条吞食。有时也沿水面低空直线飞行,飞行速度甚快,常边飞边叫。
成年翠鸟大多数时候,人们只能看到它像一支蓝色的箭一样,用它那小小的、充满活力的翅膀,在水面上飞速地飞翔。它上身的蓝色与水面反射的晴朗天空融为一体。尽管它的颜色鲜艳,但栖息在植被中却并不容易找到它。它的捕鱼活动前会停留在一个高高的了望点上,头和尾巴紧张地摇晃着。当发现一条鱼时,它会迅速斜飞离开栖木,冲到水面抓鱼,然后返回栖木。它动作敏捷,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鸟,会迅速保卫自己的领地,抵御入侵者。在最密集的地区,每千米河流的密度可达6到8对。
飞行
翠鸟是敏捷的飞行者,能够在水道上快速直飞以寻找猎物。它们的流线型身体和短翼使它们能够迅速穿过茂密的植被和狭窄的空间,使它们成为水生栖息地中高效的猎手。普通翠鸟的翅膀短而圆,拍打频率高,飞行速度非常快,而且直接,只能在开阔的地方飞行,无论是在水面上还是在坚实的地面上。繁殖期它们还具有在捕鱼时进行短暂静止飞行的能力。一般来说,它的筑巢地点足够清晰,可以直接进入巢穴;另一方面,如果它在河边,树木有点拥挤,鸟儿可以一步一步地攀爬到巢穴。它的翅膀结构还允许普通翠鸟短暂地在水下游泳,并在潜水后利用水面起飞。
换羽
普通翠鸟每年换羽一次,通常在繁殖季节后。在此期间,翠鸟可能会掉落部分羽毛,尤其是头部和胸部的羽毛。换羽持续约一个月,然后翠鸟会恢复新鲜有光泽的羽毛。
交流
翠鸟通常的叫声,或者至少是听得最清楚、最频繁的叫声,是一种尖锐而有力的叫声,有点让人想起普通篱笆麻雀的叫声,但声音更响亮、重复性更强。这是翠鸟飞过水面时发出的叫声,发出蓝色的条纹。它的歌声由一连串尖锐、略有变化的哨声组成。它用高音调和振动的tri tri tri tri tri……来对抗同类或驱逐入侵者。幼鸟用低沉的滚动叫声无休止地在巢穴里乞食。
这种鸟类并不会鸣唱,其叫声大多是带有颤音的哨声。雄鸟在飞行时常会有响亮而尖锐的“唧——”(“cheee”或“chikeee”)作为领域叫声,并重复两至三次。在焦虑时,则发出带有粗糙感的“shrit-it-it”声音。雌鸟有被记录到有“tsuk、tsuk”的兴奋声音。而雏鸟在一开始会发出“cheep、cheep”的声音,十天后乞食时则改为发出咕咕声响。
食性
翠鸟的主要食物是各种小鱼:小鱼、鲦鱼、斜齿鳊、鲢鱼、鳟鱼等。成年鱼,只要它们的大小不超过125毫米。鱼占食物的至少60%。其余的由两栖动物(小型无尾目或蝌蚪)、大型水生节肢动物(二足目、蜻蜓幼虫、甲壳类动物等)以及一些软体动物组成。翠鸟从不超过三米高的栖木上观察猎物,或者练习悬停。一旦发现猎物,它通常会从快速的斜飞中俯冲下来,并在撞击水面的瞬间向后折叠翅膀。它用喙抓住鱼,用力拍打翅膀,几乎立即浮出水面并返回栖木。如果猎物较小,它会先将头吞下。另一方面,大型猎物则用喙抓住,用力击打支撑物使其晕眩,然后吞下。消化后,普通翠鸟会将猎物中难以消化的部分(鳞片、骨头)以白色或灰色小颗粒的形式反刍。自由水的可用性决定了鸟类的生物学。
生长繁殖
交配
繁殖期因地点而异。在欧洲,繁殖期通常是春季和夏季(3月至7月),而在斯里兰卡等国家,繁殖期则为11月至6月。一般来说,该物种是一雄一雌制的,但也曾报道过一雄多雌制的情况。繁殖从求偶展示开始,包括大声的空中追逐,一对鸟低飞在水面上方,在附近树冠上方,但总是在开阔的地方飞行。它们在栖木上进行展示,交替蹲伏和伸展,身体左右摇摆,同时伴有各种口哨声和颤音。如果有入侵者出现,它会以令人生畏的姿势迎接它,抬起头和喙,放下翅膀。前期准备工作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直到雌性最终在雄性提出的所有地点中选择繁殖地点。当雌性接受雄性提供的鱼时,联盟就确定了。他站在她面前,弯下腰,伸长脖子,垂下翅膀,用喙衔住鱼。
筑巢
普通翠鸟是穴居动物。在配对后,两只翠鸟会一起在砂质河岸、无石砾的河岸、采石场、砂坑、泥炭形成的河岸或土岸中挖掘洞穴。营巢于水域岸边或附近陡直的土岩或沙岩壁上,掘洞为巢。如果没有现成的洞穴,夫妻俩就必须用喙和脚在河岸的垂直部分挖一个洞,以清除土壤,这将需要1到2周的工作时间。对于该物种典型的洞穴筑巢行为,翠鸟需要可进入的采石场表面,这些采石场表面在流动的水面上很常见,翠鸟可以用喙挖出一条水平隧道用于筑巢,隧道的末端会扩大以容纳巢穴。基质必须便于挖洞,但不能太脆而无法维持,也不能太多岩石。沙质泥质基质是理想的选择。挖掘工作从夫妻轮流啄墙开始,先用喙,开始挖隧道。大多数情况下,隧道挖得尽可能高,以避免洪水,通常距离地面不到50厘米。隧道略微倾斜,长度变化很大,通常超过一米,宽度为5-7厘米。最后的筑巢室宽约10厘米,高约15厘米,长约15厘米。洞圆形,呈隧道状,洞口直径为5-8厘米,洞深50-70厘米。洞末端扩大成直径10-15厘米、高10厘米的巢穴,巢穴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些松软的沙土。
孵化
孵化期间雄鸟会喂养雌鸟,这样雌鸟就可以全心全意地繁殖。雌鸟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7枚,卵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0-21毫米×17-19毫米,重3.2-4.0克。成年鸟白天轮流孵卵,夜间雌鸟独自孵卵。孵化期从产卵结束开始,持续约3周,因此孵化几乎同时进行。孵化期19-21天。孵出后由亲鸟抚育23-30天即可离巢飞翔。通常此时,雌鸟已经开始进行第二次繁殖,在最佳条件下,一对鸟通常会连续产下两窝,有时甚至更多。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种群可以在气候事故后迅速补充其数量。雄鸟负责照顾幼鸟。由于第一个巢穴被幼鸟的粪便、颗粒和其他废物弄脏,新的巢穴在另一个洞穴中筑巢。
生长
雏鸟晚成性,出生时是裸体和盲视的。全身只有蓝色的稀疏细毛,并有着比例相当大的腿。幼鸟们平均每天会被双亲轮流喂食约10-15条鱼,一开始每45-50分钟会被喂食一次,随着幼鸟的成长,喂食频率会逐渐增加,直到离巢不久前的18天大时,幼鸟可能每15分钟左右就会被喂食一次。双亲通常会将鱼头朝向幼鸟的方向喂食,并在喂食后进行沐浴,被认为是确保环境整洁的行为。在一次于北伊比利亚半岛地区的育雏观察中,这种鸟类并未被发现对能提供较高能量的鱼类有所偏好,其喂食的食物与热量、营养成分均无关系。它们以小鱼为食。10天后,它们可以吞下长度超过3厘米的鱼。幼鸟每天吃的鱼与自己的体重相当,长得很快,大约4周大时就可以离开巢穴了。
离巢后的幼鸟聚集在巢穴附近,通常会在第四天时第一次尝试冲入水中捕食,此时不够强壮的幼鸟常在下水时就因此淹死,这是对幼鸟是其生存中最大的试炼。成功存活的幼鸟会在1岁时达到性成熟。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4年5月14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在欧洲,普通翠鸟的总种群规模估计为179,000-440,000只成熟个体,其中有89,700-220,000对繁殖对(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1年),约占该物种全球分布范围的25%,因此全球种群规模的初步估计在716,000-1,760,000只成熟个体之间,尽管希望进一步验证这一估计。在欧洲,该物种的种群被认为在三代内(13.56年)经历了小幅下降(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1年)。根据这些数据以及该地区占该物种全球分布范围的比例,全球种群规模被认为在三代内缓慢减少。
主要威胁
该物种分布广泛,并未受到全球威胁。据证,普通翠鸟的数量甚至在当地有所增加,例如在波罗的海南部,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然而,可以想象,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定数量的种群在长期内正在减少。它是一种对环境条件敏感的物种。河流污染的增加加上降雨不足对其主要食物来源鱼类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所有影响水道河岸自然性的发展都会使筑巢地点的可用性恶化。众所周知,气候危害会严重影响暴露的种群。例如,1962-63年欧洲异常寒冷的冬天就是这种情况。普通翠鸟的当地种群被摧毁。幸运的是,在这样的事故发生后,它们及时恢复了,这要归功于幸存者,并且或多或少很快恢复了原来的水平。
相关文化
翠鸟在许多社会中具有文化意义,通常象征着繁荣、和平和好运。它们在不同文化的民间传说、神话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它们在整个历史中对人类想象力的持久吸引力和影响力。
诗词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普通翠鸟在汉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工艺
人们翠鸟外观为参考做为墓葬品使用的情形可追溯至汉朝,并有象征富裕、富足、吉利等相关吉祥寓意。当地人也利用其羽毛发展出一种称为“点翠”的手工艺,这是一项利用普通翠鸟、白胸翡翠和蓝翡翠等翠鸟羽毛进行金银首饰加工的技术,该文化最早追溯至战国时期,并应用于京剧等传统戏曲上。
点翠工艺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该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花形图案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由于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以此做成的首饰佩戴起来更添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没有哪一个文化的传承值得以一个物种的灭绝为代价。技艺的创新、材料的替代才是对传统工艺的最好传承。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高超繁复的制作工艺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并不在于用材。正如,对于点翠这一传统非遗工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点”这一技艺上,而非寻求翠鸟的羽毛。如今,随着材料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发展,也有不少点翠手工艺者用染色鹅毛、孔雀羽毛或蓝色缎面丝带、特殊纤维等材料制作出精致的点翠首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5:5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