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五年(1866年),普祥峪定东陵开始营建。建陵之初,体仁阁大学士
周祖培、理藩院左侍郎英元、左都御史全庆到东陵相度万年吉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两宫皇太后借谒陵之时亲临阅视,亲自阅视了平顶山和菩陀山,将平顶山改名为普祥峪,并任命普祥峪定东陵的承修大臣。八月二十日,普祥峪定东陵破土动工。
普祥峪定东陵为清代后陵中的孤例。陵南端立下马牌,其后仿
昭西陵置神道碑亭,碑亭仿乾隆
裕陵以来帝陵增雕青白石券脸(明楼拱门亦加券脸石)。
神道碑亭和
隆恩门前之间神道桥隔河槽仿景、裕、慕、定和惠陵。神道桥一路三孔桥居中(券洞上有螭首),两侧建平桥仿
昌西陵和
慕东陵。
陵宫及辅助建筑仿
孝东陵和
泰东陵。琉璃花门仿嘉庆朝以前的帝后陵,门前建高台并展出垂带踏跺。方城券门内地面水平,扒道如前代后陵,但上券门外转向平台设青白石七星沟漏不同于其他后陵。
此外,方城和宝顶间用两道宇墙隔出一个封闭小院。方城立于高大月台上,南出宽大的礓坡道。宝顶宝城长圆形,仿定、惠陵,不同于其他后陵。因此,普祥峪定东陵总体布局又呈“凸”字型,同慕、定和
惠陵。
普祥峪定东陵综合了清代帝后陵寝的诸多特点,规整齐全,成为最为完备的后陵。自南而北依次为:东西
下马牌二座、
井亭一座、正中建
神道碑亭一座、三孔石拱桥一座、东西便桥各一座、东西朝房各五间、
东西值班房各三间、
隆恩门五间、东西
燎炉各一座、东西
配殿各五间、
隆恩殿五间、琉璃花门三座、
石五供一座、
方城、明楼、
宝城、
宝顶各一座,环以红墙,东侧为
神厨库,内有神厨五间、南北
神库各三间、省牲亭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
清文宗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1837—1881年),即慈安太后、东太后,广西右江道
穆扬阿之女。初入侍文宗藩邸。清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诏封为贞嫔;五月,诏晋为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清咸丰十年(1860年),
英法联军进犯北京,随文宗逃往热河;次年七月,文宗去世,7岁的皇长子
载淳嗣位,即穆宗。其与载淳生母
孝钦显皇后(即西太后慈禧)并尊,尊为母后皇太后;九月还宫。经“
辛酉政变”,十一月初一日,与西太后御养心殿
垂帘听政,时年25岁,清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慈安皇太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与西太后一同撤帘,归政于穆宗。十一月初十日,穆宗患天花病逝。十二月初五日,4岁的
载湉嗣位,二太后继续听政;清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去世,年45岁。上谥,葬清东陵定陵东普祥峪之定东陵,祔太庙。清宣统元年(1909年)加谥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由于慈安太后长期垂帘听政,普祥峪定东陵成为清代最晚,集清代历代帝后陵寝许多特点之大成,规制最完备、规模最宏大的皇后陵。普祥峪定东陵融汇此前帝后陵许多特点,成为集大成的皇后陵,堪比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