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闪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谁持
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红。”“清泉泻万仞,落日御千峰。”
碧霞祠位于岱顶,是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公元1009年),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
宫阙。
碧霞祠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
乾隆年间改为今名。明代曾扩建,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扩建的基础上,又增建歌舞楼及东西两神门阁,乾隆三十五年部分殿宇得以翻修。
该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外院有歌舞楼、东西两神门阁、左右钟鼓楼等,歌舞楼下有一火池,人称“宝藏库”,是香客焚表
进香之地;山门内供奉青龙、白虎、
赵公明、刘挺四尊铜质铸像;院内东西两侧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
明万历四十三年《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一通,右前方立有启五年泰山灵佑宫铜碑一座。两碑高达五米,与大殿铜顶上下相映,宏伟壮观。主体建筑
碧霞元君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
殿顶由360垅铜瓦组成,以“象周天之数”,雕梁画栋,气度不凡,内供碧霞元君鎏金铜像,悬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别御书的“福绥海宇”、“
赞化东皇”巨匾,殿之东西各建配殿三间,铁瓦覆顶,分别奉送子与
眼光娘娘铜质铸像。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南天门位于
泰山十八盘的尽头,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位于十八盘的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元中统五年,由布山道士
张志纯创建,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
门内有小院,正殿为
三灵侯殿,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建,祀周谏官
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后改为关帝庙。今置
东岳大帝铜像。正殿前为东、西配殿,1984年重建,内供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正殿后是新辟观景台,石栏半围,开阔宽敞,可瞻岱阴诸景。天街南天门东北有石坊,明人题额“升中”,清末废。1986年重建,今人
武中奇题额“天街”。坊前北侧有回銮阁,1989年建,为
泰安市第三
招待所。东侧为泰山管委会南天门管理区、公安
派出所驻地及招待所等。
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门洞,
条石垒砌,券石起拱,
顶铺条石,四周冰盘式
出檐,东西总长9.65米,南北进深6.26米,高4.7米。拱形门洞宽3.7米,高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上层建摩空阁,面阔3间8.43米,进深5.2米,通高5.3米,二柱五檩
五架梁,
南天门下西侧有
石棚,内壁镶南天门创建碑,元代
杜仁杰撰文、严忠范书写。从碑文内容看,元代以前南天门并无室宇,系元代道士张志纯为之筹备,历经数年营建而成。南天门北面建有关帝庙3间,面阔11.7米,进深9.6米,通高7.4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五脊
硬山顶。圆形石柱,覆盆式柱础,檐檩、
阑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