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悬棺
战国时留存的文物
晓峰悬棺,战国时留存的文物,地点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境内,属于悬棺葬。
简介
宜昌市夷陵区境内的小峰悬棺是战国时留存的文物。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一种葬俗。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部十几个省区,上下延续几千年,一直被视为“千古之谜”。
悬棺葬的形式有多种:有的把棺材置于悬崖上的洞内;有的在悬崖上横开石缝,把棺材横放其上;有的在峭壁上寻找树蔸或凿石孔栽桩,把棺材悬搁在外;有的选择悬崖上的大岩洞,将多具棺材堆放在一处等等。想想如此沉重的棺材,古时候用什么办法把它放置在悬崖上去的呢?这仍是一个难以完全破译的“千古之谜”。
揭秘
走过铁索桥--阴阳桥,进入悬棺景区,右行,走过一段仿古栈道,便可走近悬棺。这里共有13具棺木,但我们能看到的只有5具,还有8具陈列于一天然洞穴内,保持原始状态。
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保持原状的能够走近观看的巴人遗存,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C14断代测定,证实其尸骨为公元前270年,正负80年,棺木为公元前275年,正负90年,从而确认为战国中期偏后的文物。屈指算来,距今已是2300多年了。
专家鉴定,这是一具男尸,死者当时年龄有45岁左右,身高1.75米左右,棺木长约2.1米。遗骨紧裹着三层蔑席,隐约还可看见麻布。从这两件随葬物品来看,当时古代巴人的手工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经过2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死者的牙齿依然保存的比较完整,骨胳也比较细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生前吃的多是细粮,也并非一个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由此可以推断,他很可能就是小峰巴人部落的首领。
据专家推测,棺主死于非常状态,可能是战乱而死的。死者身高约有1.75米,应该是比较魁梧的,然而,这棺木如此窄水,在当时,其尸体是如何放进去的呢?据专家推论,很可能就是把死者的遗体风干之后,再通过隆重的祭祀仪式把尸骨装于棺木之中再安葬于这天然洞穴的。
在2300多年前,在生产力水平如此低下的情况下,古代巴人是如何将这些重达100多公斤的棺木搁置于距山顶350多米,距地面近200米的天然洞穴之中的呢?这就是千古悬棺的神秘之所在,对此,可谓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解释:一、吊绳说;二、地壳运动说;三、搭云梯说;四、垒土筑台说;五、隧道说;六、打木桩说。这些棺木窨是怎样放上去的,截止目前为止,专家尚未定论,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旅游线路
A线:早上8:00宜昌乘车出发赴晓峰景区旅游,上午游览华中第一瀑-白果树瀑布,看泰山大佛,走空中索桥,下午游览地下飞瀑---情人泉(可以换悬棺)乘车返回宜昌结束行程!
B线: 早上8:00宜昌乘车出发赴晓峰景区旅游,上午游览华中第一瀑-白果树瀑布,看泰山大佛,走空中索桥,下午游览高山岩洞---天河龙宫感受现代声光电的完美组合,乘车返回宜昌结束行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15:25
目录
概述
简介
揭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