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陶母剪发待宾
元代秦简夫所著剧本
写晋代陶侃对母亲十分孝顺,他的母亲也以信义严格要求他发奋上进。一次来了客人,因家里贫困,无钱购物招待。陶母就剪掉自己的头发卖钱待宾,给儿子作了榜样。后来陶侃果然成名。这部戏,比较多地宣扬了封建的义夫节妇,孝子贤孙等伦理道德。
渊源
剪发待宾 ——伟大的母亲陶母湛氏
陶公少有志气,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陶侃(公元259—334年),原籍都昌,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陶侃少年丧父,家境贫穷,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把儿子培养成才。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恩威并重,贤如孟母。她自己纺线织布,资助儿子同知名人物结交朋友。当时,同郡人范逵很有名望,被荐举为孝廉。一次,范逵途经陶侃家投宿,车马仆人众多,又值冰天雪地,寒风呼啸。陶侃家室如悬磬,一贫如洗,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母亲对儿子说:“你只管在外面留住客人,我自有办法。”湛氏的头发很长,一直垂到地上,只见她拿出剪子,“咔嚓”一声,把自己的头发剪了下来,做成两套假发,拿出去变卖,换回几斛米。她又去砍掉房屋的柱子,割下一半做柴禾,马儿没有草料,又把自己床铺上的草垫子剁碎当马料。傍晚时分,她准备好精美的饭菜,招待范逵以及众仆一干人,并把马儿喂得饱饱的。
陶侃长大成人,在县里当一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母亲。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儿子,要他为官应廉洁自好,不要公私不分。她在信中告诫儿子说:“你这样用公物取悦于我,反而增添了我的忧虑。”陶侃一生为官清廉,功勋卓著,与这位伟大的母亲湛氏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中华成语典故辞海》里记载“剪发待宾” 这一典故,传至今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元代后期杂剧作家秦简夫把这一故事编写成剧本,宣传陶母湛氏这一母亲的伟大光辉形象,使华夏儿女人所皆知。
无论是古代母亲,还是现代母亲,她们都始终坚定不移地用自己的心血孕育着自己儿女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而从来不知疲倦,不需回报,这就是母亲,伟大的母亲!
成语
剪发待宾是个成语故事,说的是东晋陶侃的母亲把自己头发剪了,拿到市场上换来酒菜招待陶的朋友。
简体解释:待:招待。原指晋代大诗人陶侃的母亲将头发剪下来卖掉,以招待客人。比喻真心实意地招待客人。
很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疑问,那时的人买头发干什么?查阅资料才知,因为有人要戴假发!
一是《周礼》:“追师掌玉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等。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丧纪。共等经,亦如之。”这里所谓的“副、编、次”其实是三种不同发智的式样。“副”者纯粹为假髻,再配以玉石置于头上;“编”者是以假髻覆盖在真发之上;“次”者是以假发和真发混合编为发髻。
二是《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载:“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髢”,音dí,古同“”,假发。这句古诗赞美了稠密而黑的头发有如云彩,拥有这样一头美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原来,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戴假发了!
作者
秦简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仅知他在元至顺(元文宗年号)时在大都就已有文名。后来寓居杭州,是一位从北方去南方的杂剧作家。所作杂剧五种。现存《破家子弟》、《赵礼让肥》、《剪发待宾》三种。
链接
《晋陶母剪发待宾》 剧本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34
目录
概述
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