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话也叫
泽州话,属
邯新片获济小片晋语。沁水城西还讲
中原官话。
晋城方言语音语调接近于普通话,不分尖团音,分前后鼻音,指示代词也不三分,入声没有喉噻韵,也没有独立的调类,大部分阳入声字已读舒声,且有明显的绕声和大量的
儿化音,所用词汇有80%以上的和中原官话方言同源。
起源
晋城话也叫泽州话,属邯新片获济小片晋语。晋城自古为山西南下中原的门户,受中原官话影响,语音语调非常类似于有入声的
中原官话。
晋城话起源于古泽州南部地区。晋城话中存在明显的绕声和大量的儿化音,且所用词汇有80%以上的和中原官话方言同源(如“喷一会儿”、“得劲儿”“使慌”“枯出”“今儿”“夜儿个”“中”等等 )。不但语音语调不同于晋语,而且也没有多数晋语中普遍的惯用词汇(如“候生”“乃”“寡”等) 。因此和长治、大同,太原等北部西部山西地区方言有极大的差别 。
具体分析
同源词汇
晋城话中有80%的和中原官话郑开片的同源 ,比较常用的有
喷一会儿 得劲儿 今儿 夜儿个 斯气 硌料 阁气 鬻 出溜 门硌硓 上供
骨涌 饽糊 一团儿 使慌 枯出 七成儿 小马儿 昂 契丹货等等词汇
其中,喷一会儿,使慌,七成儿,昂等词汇在泽州话中的出现率高达95%以上。
“不”式词汇
泽州话惯用,形容词汇A+介词“不”+副词或动词B,句样式。来加强语气的程度。
如:甜不唧唧 、甜不醺醺 表示非常甜
乏不来来 表示非常累
日不糊糊 表示非常糊涂,头脑不清
发展
晋城古名泽州府,位于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自古就是三晋通向中原大地的门户。丹河萦其左,沁河饶其右,析城、王屋名载《夏书》。哲工宗匠先后辈出。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晋城话属中原官话的过渡方言晋语邯新片,共五种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邯新片调值(以焦作话为代表)调值为冀鲁、中原两种调值的杂糅,其中阴调类更接近冀鲁,但阳调类则或或接近中原(开封)。邯新片,主要使用城市有晋城,邯郸、安阳、新乡、焦作。邯新片有些词汇接近中原而非典型晋语,比如晋语里说会话为“撇一会儿”或“撇一哈”,而邯新片说“喷一会儿”。邯新片民俗很多地方近河南,本地戏剧泽州鼓书、泽州四弦书、蒲剧与晋剧系统差别很大。
邯新片的音系最接近于早期冀鲁调型方言和中原调型方言有共同祖语面貌。从单字调的调型上讲,邯新片是典型的中原调型,主要原因有,冀鲁与中原在中古时期调型相同,后来分化为冀鲁和中原两种调值,今天的晋城调值介于冀鲁和中原之间,大概是二者未分化前的原始面貌。
而晋城盆地,音系上最接近于古官话,前后鼻音不合流,词汇上,受中原影响很大。而邯新片的音系,其实最接近早期官话,早期官话的祖语大概就是邯新片那个样子。而中原官话和北京官话都是近代官话,古貌罕存。 另外,怀庆方言(焦作、济源)同样是过渡型调值,值得深思。
分区
汉语拼音:jin cheng hua。晋城话属于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
晋城话按听感不同大概可分五个小片(外地人听不出来),高平为一小片,陵川为一小片,沁水、阳城为一小片,晋城市城区与郊区为一小片。
邯新片是晋语的八个片之一,以邯郸话和新乡话为代表。使用于山西省与河南省,河北省交界的邯郸市,晋城市,新乡市,焦作市,安阳市等地的太行山区,属于晋语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的过渡方言,特点是阴入字保留入声读法,阳入字舒化(晋城,阳城例外)。
语音语调
单字声调
晋城话单字声调有5个
阴平33 高猪开支
阳平24 穷才寒人
上声213 苦口女草
去声53 厚盖病俊
入声2 铁月玉白
连读变调
晋城话中有丰富的连读变调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两字组中后字是阳平时,前字是其他几个声调的,阳平字变调为阴平调。
两字组中后字除入声调外,前字是阳平字时,阳平变调为35。
两字组中上声字做前字时,均有一种变调为后字为阳平调的变为阴平调。
两字组中去声做前字时,均有一种变调为后字为阳平调的变为阴平调。
两字组中上声做后字的,前字是平声调的,前字变为阳平。
主要特征
晋城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种。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
晋城方言有19个声母,比普通话少3个声母,即没有z、c、s。普通话的z、c、s,在晋城方言中都作zh、ch、sh,只是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稍微靠前。晋城方言的资、支都念做zhi,租、猪都念zhu;粗、初都念做chu,操、超都念做chao;丝、诗都念做shi,苏、书都念做shu等等。晋城方言有47个韵母,比普通话多出8个,两 者之间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但大多有一定规律可循,最突出一点是。晋城方言有平、上、去、入4个单字调。平声调值33,如开、安、高、诗、戟等字;上声调值113,如古、五、处等;去声调值53,如岸、唱、正、共、剧等;入声调值22,如月、舌、竹、说、石等。晋城方言的上声既包括古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的上声字,也包括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二者在连读变调中分开,前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字,后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阳平字。因此晋城方言的声调,实际上也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前4个声调的调类与普通话的调类大体上相对应,只有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布较复杂,且无明显规律可循。在实际读音中,人声韵的喉塞韵尾已相当微弱,一部分已经变为舒声。
晋城方言的语序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也大同小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如老爷(太阳),月明(月亮),响忽雷(打雷),打豁闪(打闪),圪塔水(开水),乌水(温水),恶水(泔水),香煤(无烟煤),臭煤(有烟煤),跨汉(单身汉),老架儿(老头儿),圪脑(头),性门(前额),圪腮(面颊),圪喷(谈天),圪遛(散步),圪砸(咀嚼),圪搅(搅拌),圪碰碰儿(坐着眯一会儿),一圪几几(一点点)等等。另外,晋城方言中手指头都可叫作拇指头,因此就有大拇指头、二拇指头、中拇指头、四拇指头、小拇指头等词语。晋城方言中还有一些词语表现出某种感情色彩,如把馒头叫做点心,把油条叫做麻糖等。
儿化音
入声字
晋城话入声字的发音非常特别:没有喉塞尾,没有独立的调类,但韵母主要元音具有独特的音质。正是由于韵母主要元音具有独特的音质,晋城话的入声字才得以保持独立的类的存在。晋城话入声字语音特征的发现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即增加一种入声字类保持其独立存在的类型;为入声字的调类在方言中的演化结果添加一种新的类型;有助于预测部分晋语入声字的发展趋势。
文白异读
晋城话的文白异读主要体现在声母或者韵母方面,有少部分是集声母和韵母的文白异读为一体的。
前为文读,后为异读
涂料----糊涂
笑容----容易
获得----获奖
中国----看中
科学----学习
眉头----眉毛
常用词缀
圪和谷字头词
分音词
不拉-----拨
不烂-----拌
不来-----摆
骨(guek)轮------滚
数词
晋城话中数词1到10的发音有两套
其中一套可不用量词,如:一人,俩孩,三狗,四车,五洞(涵洞)..........
语气词
“昂” 一般用于放在句尾的语气助词,有表肯定和回答的双重作用
“兰” 在官话和古汉语中较为常见,语气词
“唻” 使用频率仅次于“兰”,有时态助词和语气词,表过去时态。
“唠” 有时态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还可用做动词后作补语。
“呢” 有疑问和肯定的两种读法,除做语气词外还当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用。
部分词汇
【抛冒儿】:说话不诚实、爱吹牛。
【喷一会儿】:说一会儿话
【一团儿】:一起、一块儿
【各尖】:台阶不平突出的地方
【疯不真儿】:疯疯癫癫的样子。
【圪脑】:指人的脑袋。
【半信】:指人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弱智。
【秃材】:指精神不太正常,做事情违背常理、不顾及脸面或颠三倒四。
【追汉】:小偷。
【米淇儿】:加了小米的汤面。
【老爷】:各种宗教的神的统称。
【圪猫】:指东张西望。
【出坦】:很舒服的意思。同义词还有:【说兴】、【得劲】、【入此】。
【不嚷切】:不简单,有一定水平或价值。
【圪丁歪快】:形容物体表面不平整。
【黑来】:晚上。
【秃骨鲁】:光头。
【瞎眯骨出眼儿】:眼神不太好。
【大爸爸】:伯父。
【瓜皮】:指外地人或不是本地口音的人。有贬义,请慎用。
【麻糖】:类似麻花
【地豆儿】:土豆。
【茶罐】:用来烧开水的水壶。
【股桶】:农村用来盛水或者运输茅粪的大铁油桶。
【气管】:打气筒。
【古鲁锅】:指专门修补烂锅的行业及手艺人。
【泼池】:池塘。
【一圪几】:形容数量太少,或者太小。
【各不住】:指没有必要性。
【吃妈妈儿】:小孩吃奶。
【训呼】:严厉的批评或指责。
【拐骨疙瘩儿】:指踝关节部位突起。
【瞎里疙瘩货】:指故意夸大事情、引发不必要的紧张。
【心反】:指喧闹、让人不得清静。
【洗家伙】:吃完饭后洗刷锅碗。
【日怪】:形容反常,跟一般的不一样。
【磨唧】:形容很费劲。
【老出】:老鼠。
【盖地】:被子。
【五谷桩】:高凳子。
【血不淋淋】:形容发生打斗或事故流血的样子。
【骨追下】:蹲下。
【凉袜】:袜子。
【骨陀】:垃圾堆。
【庆主】:故意的。
【不够窍】:大脑不够用、智力低下。
【扁食】:饺子。
【浆水菜】:酸菜。
【哭不真儿】:形容爱哭闹的人
【大个称】:窟窿
【小个角】:角落
【性门】:额头
【厦底】:厨房
古今对照
喷一会儿:在晋城话中是说话的意识。喷,咤也。——《说文》。徐灏注笺:“今俗语犹谓咤人曰喷。”
年时年:在晋城话中是去年的意思。 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什么花甲。”
日头:在晋城话中指太阳。 杨万里《山村》:“歇处何妨更歇些,宿头未到日头斜。”
生活:在晋城话中干活、工作的意思。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夜久人静,或闻以行相呼云:‘今吾辈有何生活?’”
贼汉:在晋城话中是小偷的意思。《水浒传》第三十回:“ 武松这厮,他是个贼汉,不争我们吃你的酒食,明日官府上须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