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姓
晁氏系周景王子朝之后,以祖名为氏,俗从晁
晁姓是我国重要的姓氏之一,人数众多,分布于世界各地。晁姓宗族,在汉代时因为出了一位高官晁错而有所兴盛。而在宋朝时又因为曾出现一位“晁半朝”——晁迥,晁宗悫父子,而使晁氏家族再扬威名,同时宋朝时还出过著名学者晁端礼、晁补之、晁说之、晁泳之、晁载之、晁冲之,南宋有藏书家晁公武,晁公遡、元代时有兵部尚书晁显、明有祖孙三代翰林晁德龙、晁瑮、晁东吴,清有翰林院庶吉士晁子管、藏书家晁贻端、革命家、教育家晁哲甫等等,为华夏民族的历史增色不少。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3位。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庶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宠爱庶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源流二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初期,秦国有大庶长嬴鼌。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庶长、右庶长。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朝鲁图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的一个分支,汉义“永恒的岩石”,实际上是成吉思汗的侍卫,后成为一个势力庞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内蒙古包头市的朝鲁图德一带,以地名为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该部游牧于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阿尔达额尔苏(今黑龙江勃力)、布尔噶苏台
得姓始祖
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中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发源地
据史书记载,晁姓源出两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于周代时周景王的小儿子“子朝”。在几位王子争位的过程中,子朝以失败告终。因为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为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后子朝的子孙就以晁为姓。另一支源于春秋时卫国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后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为姓,一直流传后世。《华夏姓氏考》里面记载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与朝同,是以字为氏的。周景王的儿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国君,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朝”为氏。古代“朝”“晁”通用,后来就写成了晁字。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记: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在争夺王位中失败,逃往楚国,其后代遂以朝为姓。又因朝与晁同音,后来又改为晁姓。
为什么说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是晁姓发源地呢?原因就落在周景王的小儿子“子朝”身上。前文已经说了,子朝在王位争夺之中以失败告终,而失败以后子朝就逃离了都城洛阳,向楚国逃去,《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最后定居在楚国的西鄂,就是石桥镇。定居在石桥镇的依据何在呢?所有史书中是没有明文记载的,但是我们有有力的证据可以断定子朝最后定居在西鄂(石桥镇)。
《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司马迁在此明确的指出了晁姓起源于西鄂,这是司马迁经过当时的史料记载甚至实地考察所得出结论。
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其中记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由此可以推断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西鄂,并葬于此。
通过上述两个史料的佐证,可以断定,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了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并且死后葬于此地。其后代子孙遂以“晁”为姓,并且逐渐迁徙到各地,成为“晁”姓最早最重要的支源。
迁徙分布
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三位门阀。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颍川(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陕西省长安以东)。
今河南省的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巩义县、漯河市、鄢陵县、开封市、开封县、驻马店市泌阳县、虞城县、焦作市温县、济源市,新乡市获嘉县,河北唐山市、辛集市、南宫县,山东省的德州市、菏泽市牡丹区、单县、曹县、郓城县、枣庄市、泰安市肥城市、临沂市,济宁市微山县、嘉祥县,江苏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阳县、滨海县,浙江省的余姚市,江西省的临川县、进贤县,安徽省的萧县、六安市、颖上县、宁国市、黄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横江县,黑龙江省的五常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云县,河北省的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陕西省的扶风县、宝鸡市陈仓区、西安市、咸阳市礼泉县、兴平市,甘肃省的陇西县、永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乐都区,晁马家村,岗沟晁家村,瞿昙镇斜沟上,中,下村,斜沟门村,窑庄村、晁家村,民和县,广东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台湾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布。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南阳郡: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颍川郡:
堂号
颍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澶州晁氏宝文堂:以祖藏书楼立堂。
澶州晁氏国安堂:宋仁宗赐文庄宗悫公“国安堂”飞白大字,其澶州晁氏后裔以此立堂。
智囊堂:汉朝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汉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称他为智囊,其后人因以为堂号。
学书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补之在安徽萧县北山圣泉寺亲起的堂号。
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
望出颍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章典丽;
法律严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澶州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
世掌丝纶。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澶州人晁公遡,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新刊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封南安郡开国公,终太傅,谥文元。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封颖川侯,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参知政事。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
世号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太子家令,号“智囊”。
五言通用联
六朝尚书府;
九世进士堂。
兄弟五进士;
父子两尚书。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晁端友、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七言通用联
昭德晁氏分三眷,
澶渊名门第一家。
老去功名意疏转;
独骑瘦马取长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十言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
家谱文献
宋宗元晁氏世谱,(宋)晁端彦撰修,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闰五月首创晁氏宗谱,宋元谱序犹存,原谱已佚。
明晁氏足徵录,(明)翰林晁瑮撰修,嘉靖二十八年,濮阳晁氏宝文堂刻本。今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汉籍馆。
晁氏宗谱,(明)濮阳晁瑮,临川晁维东合修,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木刻活字印本。
晁氏家乘,(清)晁玉相、晁伏武、晁合宜主修,乾隆三十五年手抄本,今藏于濮阳晁家寨。
晁氏家乘三眷通谱,(清)晁载典、晁世伦主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藏于江西临川中眷晁氏族人处
晁氏宗谱三眷通谱,(清)晁载典主修,乾隆五十年(1785年)六安体泽堂木刻活字印本,今藏于濮阳县晁家寨村。
晁氏宗谱三眷通谱,(清)晁尚忠主修,嘉庆二十五年,六安体泽堂木刻活字印本,今藏于濮阳晁楼,北晁寨各一套。
浙江慈溪梅川晁氏宗谱,(清)晁席珍创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手抄本三份;(清)晁铭重辑,胡炳芝(梅邨)主笔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部,以“继体守文绪垂奕叶”八字编号;民国年间再次谱印十部,以天干编号,现存“丙”字号。
晁氏宗谱三眷通谱,(清)晁贻端等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藏于安徽六安晁氏后人家中,清丰武艺寨也有藏。
澶渊晁氏家乘,(清)晁伏武修,嘉庆十六年手写本,今藏于濮阳晁家寨。
澶州晁氏宗谱,(清)晁体敬、可兴、钦斋主修,清道光十年手写本。今藏于濮阳中眷晁氏族人处。
澶州晁氏宗谱,(清)晁明斋、晁俊川主修,道光二十六年抄本。今藏于濮阳徐镇晁家寨。
晁氏宗谱,(清)晁燕明修,光绪二十三年修,今藏于濮阳晁屯村
晁氏宗谱濮阳支谱,晁金书主修,1952年写本,现收藏于濮阳各支晁氏处。
浙江慈溪梅川晁氏续修宗谱四卷,(民国) 晁才元编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3年)继绪堂木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浒山街道天香桥村晁王埭晁氏族人处。
山东晁氏宗谱中眷菏泽支谱,(现代)晁氏族人合修,1950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姓氏名人
古代
晁错
西汉颍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晁崇
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
晁懿
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晁迥(951-1034)
字明远。晁佺之子,晁说之高祖。当工部尚书的高官时,其子晁宗悫举为进士,和他同朝执事。而随后晁迥的五个曾孙辈(晁端友、晁端彦、晁端禀、晁端礼、晁端申),都为进士,当时人都赞叹不已。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许多为进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当官的,那时人们夸张说:“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宗悫(985-1042)
字世良。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屡献歌颂,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召舍人院赐进士及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除馆阁校勘兼注释御集检阅官。
晁仲衍
字子长。晁迥之孙,晁宗悫长子。明道中试礼部中选,遇期丧,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祖父晁迥特为上奏,恩准御试。后召试西掖,赐同进士出身,庆历初年,晁仲衍通籍于朝,正逢仁宗宴皇属于太清楼,并观灯于翠芳亭,抚州又进金山等盛事。晁仲衍为歌颂以进献,三次受到仁宗褒奖。
晁端友(1029—1075)
端友,字君成。澶州清丰人。晁佺玄孙,晁迪曾孙,宗简之孙,仲偃之子,补之之父。宋代诗人。仁宗皇佑五年(1053)进士,知上虞。
晁端彦(1035~1095)
字美叔,澶州清丰(今属河南濮阳)人。晁佺玄孙,晁迥曾孙,宗悫之孙,仲衍之子。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娶盛氏,盛文肃孙女,生子二说之、詠之。
晁端禀(1045~1090)
字大受,号寂默居士。晁迥曾孙,宗悫之孙,仲衍之子。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调博野主簿,保德军、洺州推官,知尧山县。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四十六。
晁端礼(1046-1113)
字次膺。晁佺玄孙,晁迪曾孙。先世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濮阳)人,徙居彭门(今江苏省徐州)。宋代诗人。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而卒。其词多咏物、颂谀之作,常与晁补之唱和,风格近周邦彦,气魄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
晁端中(1051~1100)
宇元升,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佺玄孙,晁迪曾孙,宗简之孙,仲偃之子。十岁能为古诗,草圣奇异 。哲宗元祜六年(1091)进士。调赵州平棘尉,迁雄州防御推官。元符三年,知颍州沈邱县,将行而卒,年五十。事见《鸡肋集》卷六八《雄州防御拾官晁君墓志铭》。
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字无咎。宋济州钜野人。晁迪玄孙,宗简曾孙,端友之子。元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晁咏之(1055-1106)
字之道。澶州清丰人。晁迥玄孙,宗悫曾孙,端彦之子,说之弟,晁补之之从弟。约生于宋仁宗至和中,约卒于徽宗崇宁末,年五十二岁。以荫入官。调扬州司法参军,未上。时苏轼守扬州,补之悴州事,以其诗文献轼。轼叹为奇才。复举进士,又举宏词,为河中教授。元符末(公元一一oo年)应诏上书论事,罢官。后为京兆府司录事。秩满,提点崇福宫,卒。咏之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晁说之(1059—1129)
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晁迥玄孙,宗悫曾孙,端彦之子,咏之之兄,晁补之之从弟。娶朝请郎盛观仲女,生子二公寿、公耄。
晁冲之
字叔用,又字用道,宋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晁迥玄孙,晁宗悫曾孙,晁仲衍之孙,端方之子,晁补之从弟,晁公武之父。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谦之(1090~1154)
字恭道。其先澶州清丰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晁迪玄孙,宗简曾孙,端仁之子。高宗绍兴九年(1139),为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司员外郎、权尸部侍郎。十年,移工部侍郎。十一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五年,起知抚州,改知建康府。二十四年卒于信州。清乾隆《广信府志》卷二二有传。
晁公武
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五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
晁公遡
字子西。宋澶渊清丰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著有《新刊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
晁公谔(1105-1165)
其先澶州清丰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晁谦之之子。其资性颖异,笃于孝友,学刲股以治母病。以其父谦之恩补将仕郎、新城县主薄,沆州司法参军。宦情素薄,监事守正不挠,为时所称。
晁子健(1107-1177)字强伯,濮阳清丰人,五世祖说之公子公寿之子,右奉议郎,右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权知汀州军州主管学事兼内劝农使借紫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权通判蕲州军州事,毗陵太守等,宦遊江、浙、蜀、淮、荆、襄,监覃州南岳庙,蕲春通判。娶韩元吉叔祖韩球女,子一百川。
晁瑮(1507~1560)字君石,号春陵,又号镜湖,开州人,宋太傅晁迥十七世裔孙。性至孝,少失恃,奉继母以孝闻,及长愽极载籍,工于词赋,高古冲雅,出汉唐诸名家右。嘉靖辛丑(二十年)中沈坤榜三甲第五十七名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一时海内俊髦,悉推让焉!寻任检讨、专制诰、修会典、丝纶密勿多所裁定,分主会试甄选尤精。继以父疾,恳疏求养得告,家居于城隅之西,筑精舍,奉养其间亲卒,哀毁尽礼服阕,升洗马,旋授国子司业,嘉靖三十九年,以疾卒于官,年五十四岁。隆庆二年,郡守郑旻举入乡贤祠。著有《晁氏昭德宗谱》、《晁氏足徵录》、《镜湖文集》、《新修清丰县志》、《晁氏宝文堂书目》。刻有《晁氏三先生集》、《晁文元法藏碎金录》、《晁文元昭德新编》、《晁文元道院集要》、《晁氏客语》、《晁氏儒言》、《晁具茨先生集》等
晁东吴
晁东吴(1532~1554),字叔泰,号次山,翰林院检讨晁瑮次子。幼负奇质,弱冠登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读中秘书,操觚翰雅道,秦汉语耻与俗轨轩轾。尤善榻古书法,每自心得偶临作赵松雪书,以散置散卷中,明者莫能辨也。在馆中相劘切,必曰:强学慎行,宰相以下折节与交比之,黄叔度云:咸以卿辅不足,而得年二十三耳,当甲寅上书移疾归,遂以其年冬困笃,检讨君大恸哭曰:儿至性孝友,不妄言笑,卓然有当世志,尝睹时事非是之愤,愠不食者,竟日寻其端,萌知其末,绪斯非纯硕,而可以诣远者耶!手录其遗文总四卷《墨迹》一卷,名之曰:《识痛录》嗟乎!吴以天年早终,使大业不究。然宗族称孝乡党,归仁斯其大节,可睹士有暗然之德,见述于世者,岂在行事哉!
近现代
晁福寰(1942-——) ,女。原籍湖北省,出生于天津市。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军事医学专家。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7月22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晁浩建
(1955年2月14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旅居阿根廷的男高音歌唱家,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晁恩祥
(1935年~):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继承人工作指导教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国中医内科肺系学科带头人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4:42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