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用性:在内容上我们强调突出临床,对各种疾病治疗方法和各种手术操作的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信息、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或手术方法、术中注意事项、术前术后的处理、并发症的防治以及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都做详细又有重点的叙述,尽量保证能确实指导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的实施;2.规范性:尽量采用已形成共识的临床处理常规,作为临床路径的标准,可参考性和可操作性强;3.新颖性:吸纳国内外近20年来相关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前沿动态以及新的理论,能反映当代显微外科的最高水平;4.学术性:将首次科学的和客观的阐明作为一门现代外科技术的
显微外科技术和作为一门新型的临床专业学科的显微外科的内涵、定义与差异。对长期学术争鸣提出明确的观点,并首次在阐述显微外科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基础上根据其专业涉及工作领域来编写《现代显微外科学》,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性;5.完整性:《显微外科学》首次涵盖了新兴的边缘学科如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与现代显微外科的内在联系,并详细介绍了实验显微外科尚缺乏规范的原则、动物模型和评价标准,并首次完整介绍国内外显微外科文献资源和相关知识。
作者在写作方法上强调内容翔实和具体,特别是在介绍手术操作时尽量结合文字设计插图,做到图文并茂,以使《显微外科学》确能指导相关医务工作者们的临床实践。《显微外科学》主要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和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的医师及研究生和院校师生。
朱家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31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新会。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后分配在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任助教,住院医生。1957年调入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58年正式建立骨科专业后,开始从事骨科工作,并晋升为骨科讲师,主治医生。1978年创建显微外科专业。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开始招收骨科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1983年晋升为正教授。1986年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骨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招收博士研究生,从事高层次的
周围神经分子生物学的科研工作。曾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任,显微外科主任及副院长,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肿瘤研究中心主任,肿瘤研究所主任及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总编辑,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现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骨科显微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及该学会的周围神经外科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资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会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副总编辑。